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阐明我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如题所述

发展经济、优化制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史观看待文化,把文化看成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的东西。一个社会的文化,是与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联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性质,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产。

从事精神生产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他们不可能越出自己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外创造自己的文化。尽管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会由于许多中间环节而变得模糊,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精神生产中的最终决定作用,政治制度对文化发展有或推进或阻碍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

文化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在批判旧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旧哲学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一严重缺陷,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0
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
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现实虚无主义”,礼赞并全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体格局中更具核心意义。唯有这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和倡导,随着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对中华文化发展曲折历程的理性思考,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逐渐增强。而如何树立和增强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则成为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从总体上看,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显著特点。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然而,提到当代中国文化,一些人似乎缺少底气,不那么自信。的确,与硬实力的迅速提升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曾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在看到这种现实紧迫性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深层交融,看到文化软实力对硬实力提升的推动效应。
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文化建设的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都包含着文化创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条件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支撑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细看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尽得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渐萎,在西潮冲击下花果飘零。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复兴,是中华文化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前进的历史性变革和新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有着鲜活而具体的体现。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数据,记述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步伐,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评说。但是,较之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远意义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普遍觉醒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历史性提升。这种意识、素质和能力,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历史前行的这一基础和态势中,我们更有理由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