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

如题所述

隋文帝普六茹坚、唐太宗大野世民,听起来好像略显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来风,这都是来自于鲜卑人入主中原的时代,是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碰撞的结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统治者为调和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矛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在这次改革当中,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文化改革,即将原有的鲜卑文化来向汉文化靠拢,其中最为典型的即是:禁北语(胡语)、改汉姓、尊孔子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变诸位说胡语的习惯,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马上改变,但三十岁以下者,如若再说胡语,立即降级处理。”


与此同时,孝文帝还下令,将一系列鲜卑复姓改为了单姓、汉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为了元宏,此外,独孤氏则更为刘姓、贺赖改为贺性、贺楼则改为楼姓等等。


对孝文帝的这次改革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虽然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人的矛盾,但是却引来了众多鲜卑贵族的不满,也为后来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隐患。

二、宇文泰复旧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后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后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汉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爱好儒学,但是他掌权以后,却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对待儒学这方面,宇文泰可以说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实际一些,他并不仅仅局限于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将儒家思想真正作为了治国的武器,并开设国子学,专供培养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与此同时,他却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来与汉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复鲜卑姓。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周书》

宇文泰下令将恢复之前“太和改制”时改为汉姓的鲜卑人的姓氏,并且,这些军事将领所率领的军兵也都改从主将的鲜卑姓。与此同时,他还为一些汉族将领赐了鲜卑姓,比如杨坚的父亲杨忠便被赐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则被追赐大野氏。

这也是普六茹坚和大野世民的由来,但是段子归段子,历史还是要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大定复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的这一年春天,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即已经被鲜卑人赐姓的汉人,均恢复汉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隋书》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普六茹坚便已经改为杨坚了,这一年杨坚40岁,所以说杨坚的前四十年确实是姓普六茹的,后23年则改回原来的杨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于公元598年,很显然,并没有来得及赶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亲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还是姓过十几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语

作为弘农杨氏、陇西李氏的后人,杨坚、李世民自然还是以他们的汉姓为荣的,所以,我们现代人也不必去扑风捉影地给他们重新加回鲜卑姓。


当时不断修改的姓氏,也只是当政者们为了维护个人统治而采用的一些特殊办法,可能成为伟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败的注脚,而对于被改姓者,大部分还是愿意传承自己本来的姓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的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