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社交?

如题所述

你是否因为害怕别人问东问西,所以才远离社交?
年轻人不爱社交的原因,来自于深切地被洞察感。这种被洞察感会令个体感到紧张不安,远离社交也正是为了逃避这种紧张不安。作为心智成熟的人,与人打招呼、互致问候本身是一种礼仪。互致问候的过程中,难免会问东问西,而年轻人却最害怕被问东问西,这是因为他们内心过于敏感和脆弱。尤其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年轻人,如果被人问东问西,就会有一种被审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令个体对自我产生怀疑。为了避免对自我产生怀疑,年轻人选择了远离社交。

自我性对年轻人有多重要?
尽管年轻人对于自我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他们还在成为自我的过程之中,可是他们已经对自我非常在意了。他们渴望成为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他们对于自我最初的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他们排斥所以试图怀疑自己独一无二特性的人。以至于对于接近他们的人都报以警惕之心,避免自我受到质疑。事实上,作为人本身具有很强的同质化,当你去面试一份热门岗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为了增进彼此的信任,一定会通过询问的方式进行沟通。询问难免会涉及到个人隐私,而这作为年轻人自我性的一部分是十分敏感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算隐私的事情,也会被这些人当作隐私看重。他们近乎出现了一种心理上的扭曲,过分保护自我,过分关注自我,以至于被迫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一旦把他们拉入社交之中,他们就会十分不自在,就会有一种被洞察的感觉。

年轻人的价值体系经受不住审视
年轻人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体系也尚未形成。哪怕有些人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包括人生态度、生活目的、理想信念等等,但是却很难经受住别人的审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难免会询问到关于理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可是一经别人的询问,他们自己都会怀疑自己的这些理想、信念,甚至动摇自己的价值体系,将个体的自我雏形摧毁掉。

一旦与他人建立联系,自我价值体系必然经受某种考验,这是年轻人所不愿乐见的。年轻人本身容易陷入迷茫之中,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如果因为他人的关系而失去自我,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样就在年轻人的思维中形成这样一条逻辑:跟他人交往,会令我感到迷失。为了防止自我迷失,就要尽可能地减少跟别人的交往。
年轻人如何归回自我,回归社交?
需要意识到,没有“你”也就没有“我”。如果你不去参与社交,不去了解别人,那么你就不明白“我”是谁。当你在描述“我”的特征时,一定是区别于他人的某些特征。如果你不去深刻地了解别人,你就无从深切地了解自己。有一些品质也许并不是你独有的,而是大家共有的。如果你不去了解别人,那么你就把大家共有的品质,当做自己独有的品质。那么你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司空见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平庸的人。
回归社交,是回归自我的最好方式。如果一个小岛上只生活着一个人,没有任何同类。那么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没有任何同类可以对照。他只能说自己不是石头,不是大树,不是小草,却不能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只有让自己回归到社交之中,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才会发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够迈出这一步,你只能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孤芳自赏。

发现自我,却不执着于自我
人的完善性离开了人,也便不会再得到完善。当你过分执着于自我的时候,你就会失去了完善自我的机会。你必须从他人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逐渐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要过分执着于自我,你才会继续得到完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得到完善,成为人的过程。无论你遭遇怎样的困境,都不要错过任何与人相处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8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社交,主要是因为社交太累太繁琐,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而且会占用自己的时间,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选择一个人生生活。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倒不如自己一个人生活,那样特别的轻松自由。
第2个回答  2023-02-15
近日,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上了热搜。“社恐”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当然,这并非指的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用来描述一部分人见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想躲避社交的一种心理状态。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说,人与人的社交不再依赖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我们倒不必过度规训年轻人,让他们敢于社交、勇于社交,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城市空间提供了某种更加个人化的行为模式。对社交的拒绝,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在可见的历史时空,社交依然是一种“刚需”。再多的恐惧,社交也终归是需要的。从“社交恐惧症”的这波网络讨论里,社会也应当有所省思。比如,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缛节还是畅快简单,是虚情假意还是直来直去?这些,恐怕是这个话题更宏观的公共意义。
日本现代商业网站10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担心的是害怕社交、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年轻人 日本政府的一项推算显示,在日本国内约有115.4万“家里蹲”——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进行社交的年轻人。而在邻国中国,年轻人不愿出门、害怕社交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媒体2020年刊发调查,在参与投票的2532人中仅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人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这份调查结果在中国学者及媒体中引起广泛争论甚至担忧。

这种现象让我很意外。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对中国人的过度善于社交感到困惑。比如,以前去中国乡下旅行时,乡村旅馆里的中国客人经常房门大开。有一次,我问一名中年人为何如此,他说:“我自己出差很寂寞,开着门随时可以找人聊天。”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

然而,曾经善于社交的中国人,如今却比日本人还不愿意社交,原因在于:第一,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懂事起就习惯了孤独。在中国,双职工家庭很普遍,很多年轻人小时候就是“钥匙儿童”。第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年轻人待在屋里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变长,如今“最好的朋友是手机”。

此外,中国人口超过14亿,社会竞争的激烈是日本无法相比的。在日本,如果不努力,最多就是原地踏步,但在中国,很可能就被别人比下去了。激烈的竞争还导致一些人被算计。因此,一些中国年轻人变得不愿社交,当他们走出去(社交)或者想要与别人一道做点什么的时候,总会有种莫名的疲惫感。
第3个回答  2023-03-13
近日,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上了热搜。“社恐”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当然,这并非指的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用来描述一部分人见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想躲避社交的一种心理状态。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说,人与人的社交不再依赖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我们倒不必过度规训年轻人,让他们敢于社交、勇于社交,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城市空间提供了某种更加个人化的行为模式。对社交的拒绝,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自我满足。当然,在可见的历史时空,社交依然是一种“刚需”。再多的恐惧,社交也终归是需要的。从“社交恐惧症”的这波网络讨论里,社会也应当有所省思。比如,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缛节还是畅快简单,是虚情假意还是直来直去?这些,恐怕是这个话题更宏观的公共意义。日本现代商业网站10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担心的是害怕社交、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年轻人 日本政府的一项推算显示,在日本国内约有115.4万“家里蹲”——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进行社交的年轻人。而在邻国中国,年轻人不愿出门、害怕社交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媒体2020年刊发调查,在参与投票的2532人中仅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人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这份调查结果在中国学者及媒体中引起广泛争论甚至担忧。这种现象让我很意外。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对中国人的过度善于社交感到困惑。比如,以前去中国乡下旅行时,乡村旅馆里的中国客人经常房门大开。有一次,我问一名中年人为何如此,他说:“我自己出差很寂寞,开着门随时可以找人聊天。”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然而,曾经善于社交的中国人,如今却比日本人还不愿意社交,原因在于:第一,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懂事起就习惯了孤独。在中国,双职工家庭很普遍,很多年轻人小时候就是“钥匙儿童”。第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年轻人待在屋里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变长,如今“最好的朋友是手机”。此外,中国人口超过14亿,社会竞争的激烈是日本无法相比的。在日本,如果不努力,最多就是原地踏步,但在中国,很可能就被别人比下去了。激烈的竞争还导致一些人被算计。因此,一些中国年轻人变得不愿社交,当他们走出去(社交)或者想要与别人一道做点什么的时候,总会有种莫名的疲惫感。
第4个回答  2023-03-16
1、不愿意社交也是一种生活条件和生活选择,不需要理由,甚至不应该解释。现在网络的的网络太发达了,很多东西不用出门就能知道,有很多东西不出门也能接触到,因此很多人沉迷于这种感觉,被游戏和二次元素束缚在房子里。

2、总结,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一方面是生活方式变了,通讯工具也是社交的方式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是生活的成本只是社交变的奢侈,而传统的社交活动比如说在相亲,娱乐都可以坐在家里用网络代替。所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