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散思维例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请问如何发散思维学习历史 能举例吗

首先说下线性思维,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说承前启后,说道某一件事,要想到和他相关的前事后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因果、承接等关系,比如,说道宗教改革,必不可少的要提到前面的文艺复兴,后面的启蒙运动,甚至更前一点的古希腊哲学思想,这样就练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这个就不多说了。

再来讲一下发散性思维学历史,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看历史问题、观点,应该全面。如何全面,首先,不应看一方面,而应该站在多角度去看,即一般不存在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总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我们都应该想到、指出,当然在做高中历史分析题目的时候,有时候仅仅只要说出一个方面即可,但一定要自圆其说,给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视情况而定。其次,看问题不应该局限在一个角度,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文化、环境、地理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到,无论是做原因题、还是影响题、还是内容题,总逃不出这几大方面,然后根据相关的历史环境,结合事件特点,自己加以论述,根本无需照着书本背。比如,拿破仑加冕为王,封建的帝王为什么说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呢?经济,他颁布了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政治,他的政令有哪些方面是适合资产阶级的发展的,思想,传播了什么思想,军事,打击了什么势力,等等等。最后,个人认为,应该是比较的思维,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将两个或者更多有联系的事物、人物加以比较,分析共同处和不同处,以及造成的不同影响等等。

最后,我要说一句,因为本人在高中时期是文科班出生,只是对高中历史比较擅长,进入大学之后,我选择了金融专业,没有专业的学习,更多的只是将历史作为一种兴趣来看,所以很多东西有所遗忘,也只是我随意浅谈,仅作学习高中历史的参考。真正的历史也不是教科书上所陈列的,还需自己去真正地品味。

2.发散性思维 的事例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涉及中学阶段的创造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言的。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该同时包括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两方面,但正如科学史学家库恩所指出的:“收敛思维的严格训练几乎以科学的起源开始就是它本身所固有的”,①在传统教学中,严格而系统的物理知识传授必然渗透着以逻辑分析推理为基础的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的教学现状不是收敛性思维重视不够,而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往往缺乏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多角度、开放式的思维展示,以及在宽广的思考层面上对实际问题做出有意义的评判能力,因此创造力培养首先要从发散思维训练入手。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多从侧向、逆向思考解题,安排一些探索活动就算是发散式教学?有没有更系统的、更便于教学操作的发散训练形式?能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出客观具体的评判标准?这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基础上的发散训练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种智力总表现为对一定形式的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心理运作或加工,并产生一定形式的产品或结果,所有这些智力形态构成包含120种能力因素的复合体,其智力因素结构如图1所示。 运作 内容 结果 依据上述智力结构,要开发学生智力,就要在教学上把思维运作、内容和结果三方面结合起来,设计训练方案。

具体到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把图中的发散性加工运作与4种内容和6种结果结合,产生24种不同的单项训练形式,如图形单位发散性加工、语意类别发散性加工等等,使每一项与智力有关的思维都得到充分训练,都有相应的、可操作的检测指标。通常认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问题的解决实践。

那么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指出:“答案是,凡有发散性加工和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②此外,不同人的创造力类型不同,如果追本溯源的话,也极有可能与他的某个单项发散能力较强有关。

例如有人图形发散性较好,相应的空间想象与形象再造能力较强:有人符号发散性突出,往往更容易在数理学科领域里做出创造性成果等。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按吉尔福特的智力操作程序,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项发散思维训练。

实践表明,发散性思维品质有层次之分。如果以思维加工的最终产品结果衡量,具有单位、类别、关系的发散加工形态,更多反映思维的流畅性,属初级发散;系统与转化形态已具备较好的思维变通性,属中级发散;而能由一事物导致另一种新事物,特别是在思维收敛基础,已获得有意义的选择判断后,又进一步扩展发散的应用加工形态,则往往能产生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应属于高级发散。

教师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要结合学生年龄与智力水平,掌握好专项训练的类型与强度,做到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开展系统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心理学书籍已有许多成功事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吉尔福特理论指导下,从基础入手,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分项训练学生各种发散思维能力,使之融合于具体教学之中。

下面以图形发散为例,着重说明怎样在物理教学进行单项的基本发散思维形态训练。(1)图形单位的发散能力训练。

这种训练的要点:将某个图形或实物单位作为想象出的可能图景中的基本单位要素,或依据基本图线要素画出不同图形。物理实例: 盛某种液体的容器中有一物体,若起初是木块V浮在水面上,露出1/5 V,求F浮。

现改变物体与液体类型或用箭头表示初始浮沉状态,可给出多少有意义的浮力问题。一些可能的实例如图2所示。

(2) 图形类别发散能力训练。训练要点:自选标准将图形或实物分成不同类别 物理实例:如图3所示,自选标准将下列各种运动状态分成尽可能多类别:(3)图形关系发散能力训练。

训练要点:给一组材料,找出或联想出其中图形或实物间尽可能多的关系。物理实例:图4a 给出一辆自行车实物。

请从运动状态角度指出图中b、c、d、e、f 与自行车的关系。可能的关系:(a)(b)(c) 中物体不倒,重心垂线应落在支撑面上;(d) 脚踏轮作用与轮轴相似; 车轮上一点运动轨迹与(e)的运动轨迹相同;骑车能直立不倒与(f)中汽车刹车时均有惯性力起作用(或如果将两者看作质点,均作直线运动)。

(4) 图形系统发散能力训练。训练要点:将若干单位图形或将实物分解为单元图形,再组合成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图案。

物理实例:先将图5(a)所示例题拆成有意义的单元,再自行设计包含这些组分的物理习题(题图可添加其它图形因素,如线段、方形等) 。可能的组合事例参见图5中(c)~(h)。

(5)图形转换发散能力训练。训练要点:将图形或实物转换成其它不同形式产品。

物理实例:①黑箱转换问题。如图6中a所示,黑盒内有一个电源和若干阻值相同电阻组成电路,盒外有四个接头。

己知U12 =5v,U34 =3v,U13 =2v,U42 =0v,若要求电阻个数不超过5个,试画出尽可能多的电路。可能的电路连接参见图6中(b)~(g) ②物理模型转换问题。

从本质上讲,分析和解决。

3.发散性思维的具体事例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说上网这件事,有许多家长,严格禁止孩子上网,要孩子专心读书。这样做对不对呢? 我们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就孩子上网一事,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辩论,弄清利弊,这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无疑是有益的。再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北京市是“发表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光直抒对春雨的喜好是不够的,要使文章深入下去,引发开去,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想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对台方针、可以写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把这些比喻为春夜喜雨。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4.历史感悟题怎么写.主要是求格式

感悟类试题虽然答案不固定,但是解答时,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建议解答此类试题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答题信息.首先,要明确试题所要回答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题目要求对哪些历史事件或哪些人物进行感悟,明确感悟的对象和内容;其次,要结合对历史事件的经过或人物的事迹看法,阐发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论从史出,切忌脱离教材的东拉西扯和高谈阔论甚至不着边际的口语化句子. (2)力求答案完美.在找到知识要点和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这既包括一般要求,如书写整洁、语言规范、要点清新、合乎逻辑等,又要做到答案与分值相一致,即分值少则少答,分值多则多答详答. 1、探究创新型: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后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把历史上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入习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知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个评价.让他们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进步,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更加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能用“忠臣”或“奸臣”、“民族英雄”或“卖国贼”、“好事”或“坏事”来简单地划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如何评价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等历史人物;如何看待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 例1:在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不惜代价,以总价3000万港元勇购三件兽首,受到国人的热烈欢迎.对于花巨资收回国宝,有人以为不值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国宝的流失和回归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2:修复圆明园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修复圆明园.理由是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和精华所在,必须全面恢复,以使后人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有人反对,认为被侵略者的烈火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是铭刻在中华民族脊梁上的国耻,是每个中国人心头的一口警钟.你认为要不要修复圆明园呢?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此类练习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乃至标新立异.无疑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2、身临其境型:也可以称之为角色体验型. 指在设置的习题中,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从而设置了一种新颖的问题情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我们设计了“北京人制造工具、渔猎、利用自然火”三幅假想图,请学生依据教科书内容,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有声有色地描述“北京人的一天”,领悟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进取精神. 例2:2003年12月4日,是圆明园罹难143周年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列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这种开放题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和创新意识品质以及情感体验品质等.这种开放题,前提是学生“身入其境”,要求对所学知识、特别是当时的宏观背景要求把握全面准确. 3、学科渗透型: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包含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说,历史学科是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有知识的总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历史的触角所及,必然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综合性,因而历史练习的设计也应该凸现其综合趋势,强化其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深化对历史学习的领悟.我们向学生传递的历史应是个“大历史”的范畴,而不应仅仅是狭隘的“小历史”,更多的让历史和其它的人文学科相连,让它丰满起来,鲜活起来.例:(1)结合地图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2)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发了一场什么战争?此题涉及到一些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只有清楚地知道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才能更清楚地去分析、理解它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及一些大国一直以来要把它据为己有的根源了.这种开放题放大了知识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突出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必须具有更多的综合、辨别、理解的能力才能正确作答. 4、聚焦时事型: 历史与现实同属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历史。

5.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过分强调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和逻辑步骤,造成了聚合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优势,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 1、主体发散法。

主体发散法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想方法。主体发散法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即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说不同的话。

运用主体发散法首先要明确“角色”,如人物、人物的地位、人物生活的年代和环境。其次是依据问题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是回答不同的内容。

这就要求平时在上课和复习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顺利进行思维转换,防止张冠李戴。人民版选修《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后的材料题关于商鞅的评价是主体发散法在教材中的体现;2006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关于大运河的评价,2007年关于长城的评价无疑使主体发散法成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2、层次发散法。层次发散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指向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作用、意义、条件等到不同层次思想方法。

层次发散法往往是在集中评述某一历史现象时运用,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思考问题缜密、全面、防止要点遗漏,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烦琐。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定情景和要求灵活确定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更从的时候要求精当。

僻如明治维新可以三段论:背景、内容、影响。背景中又可以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面对的国际形势;内容中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影响中又有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启示。

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时的特定情景或要求。 3、逆向发散性。

逆向发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想方法。逆向发散法从内容的关系上而言可以分为整体发散和局部发散。

在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从整体上逆向思考,而且要从局部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的,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因此历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点。例如我在讲解内阁的设立时,我要求学生顺着我设立的问题去整理教材看书。

明成祖为什么设内阁?明太祖为什么要废丞相?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何时产生?有何变化?变化的趋势的是什么?逆向思维的考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很多,要多选择相关的高考去训练学生。

6.发散性思维的具体事例

发散性思维一般指发散思维,具体事例有: 1、平面思维: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这种不连续的图形是难以一笔画出的。 2、逆向: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

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 。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

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3、侧向思维: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19世纪末,法国园艺学家莫尼哀从植物的盘根错节想到水泥加固的例子。

当一个人为某一问题苦苦思索时,在大脑里形成了一种优势灶,一旦受到其他事物的启发,就很容易与这个优势灶产生相联系的反映,从而解决问题。 4、横向思维: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

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

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

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5、多路思维: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扩展资料: 培养发散性思维要巧用联想,激发想象力 : 1、相似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某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包括形似和神似。

形似,即由此物想到与此物的外形、颜色、声音相似的事物。 比如通过少年想到幼苗、雏鸟,通过杀人犯想到虎狼、魔鬼等,通过月亮联想到镜子,通过红色联想到烈火,通过悦耳的鸟鸣联想到动听的歌声等。

神似,即通过事物间的情调、神态、气质有相似处进行联想,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均属于神似法。 2、相关联想。

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有些事物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有相同的地方,因而可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比如通过一张发黄的照片联想到过去的岁月,通过明月联想到嫦娥,通过蜜蜂采集花粉酿蜜联想到奉献,通过蚂蚁啃骨头联想到韧性,通过石灰粉身碎骨联想到献身等。 3、对比联想。

即由对一事物感知联想到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比如通过大海联想到小溪,通过大树联想到小草等。

包括形反、神反、意反三种。形反法,此法与形似法相反,比如通过月亮联想到昏暗,通过美联想到丑,通过高大联想到矮小等。

神反,此法与神似法相反,比如通过昏暗、阴暗,想到希望、光明等。意反,有些事物间形虽相似,但意却相反,因而可由此物联想到彼物,比如通过反动联想到进步,由消极联想到积极等。

4、因果联想。即由原因联想到结果,或由结果联想到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