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遗嘱公证处的有用还是中华遗嘱库的有用

如题所述

还是公证的有用,我家人在中华遗嘱库立了遗嘱,经历体验如下:
先说社会承认度,死者的单位不承认,公证处也不承认,最后拿遗产还是要从新公证一遍。
再说办理流程和收费方面,公证处只收一次300-400的费用。
遗嘱库声称60岁老人免费立遗嘱,但当天要收400多块的精神评估费,二个月后才发给遗嘱证。
家人死后,家属提取遗嘱,首先要收一个预查询费20块,然后再申请提取,要收320块的运输费,320块只是拿到当时老人写的那张遗嘱(也就是那张纸)。如果需要立遗嘱时的“录像”和“指纹”还有“遗嘱电子版”合成的一个“U盘拷贝”还要加收200块。一般人认为只有一纸遗书也没什么作用力,一般都会连“U盘拷贝”里的资料一起提取。所以提取“遗书”+“U盘拷贝”就一共要缴540块。
遗嘱库什么时候能拿到遗嘱?申请了后等一个月!没错是一个月。当时我就提出希望有加急的程序,但经职员多次向“领导”问询后,得出一个回答 ”捐4000块给基金“ 就可以给你最快速度提取出来!!!!这就是我个人经历了。
公证处办理好遗嘱公证后就自已保管,并不产生以上gou xie流程。没有提取费用也不需要等一个月。也不会因为急着拿到遗嘱而被遗嘱库如此趁火打劫。公证遗嘱还是现有法力最高的遗嘱。
现在老人家走了,我也急着用遗嘱,没想到就面对这一系列奇葩的服务和收费。很后悔当初没选公证处。被一堆”公益“ ”免费“ ”保管存放“等字眼忽悠了,最后费用不少,法力不如公证处的高,流程还超繁琐时间也长。
以上经历供各位准备立遗嘱的朋友们参考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2
公证的遗嘱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2个回答  2020-02-21
第一楼好像你说错了吧,据我了解,看报道公证处还给文盲做,还不用做精神评估,最可气的是公证的遗嘱由于不专业导致遗嘱有争议,被推翻,就让我写两行字,大家有见过两行字的遗嘱吗?
况且公证遗嘱效力优先2020民法典出来后,就废止了,公证只管公证根本不管遗嘱内容;
我也是详细对比后,带父母已在中华遗嘱库立了遗嘱,减免了很多费用,而且永久保管,挺好的。最重要服务挺好,公开透明,一次就把未来涉及的收费情况告知,重要的是以后只能我看遗嘱,别人都不能。哈哈!专业的事还是要由专业的人来办。
第3个回答  2015-07-17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公证处公证的遗嘱较为妥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04
转发
中华遗嘱库已上线好几年了,在公证业界的诟病、讽刺中走到了今天。
首先我先大概对比一下中华遗嘱库和公证遗嘱:
1、2018年,中华遗嘱库与司法电子云平台合作,遗嘱库接入“司法电子证据大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备案,可供法官在庭审中直接查看和核验。是不是很彪悍!
公证目前不具备此优势,纸质公证书需要通过核实的方式确认,但有全国公证遗嘱备案平台,可以通过此平台查询遗嘱备案情况。
2、中华遗嘱库的宗旨: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
公证工作的重点在前一句,跟后一句没有半毛钱关系。
3、中华遗嘱库战略目标:遗嘱保管库、传承数据库(可对接征收遗产税等)、精神祠堂(与宗旨的后一句是对应的)。
公证工作没听说过有啥战略目标。好像每个部长的想法都不太一样。作为五线城市的一个普通公证员,我见证着中国公证改革的进程,从确定改到必须改花了20年,这20年让我心智逐渐成熟。
4、中华遗嘱库针对60岁以上,房(普通住宅,面积140以内)、卡、证券账户各均不超过2个(套)的当事人免费,超越此条件的实行市场化服务。
公证收费与财产、年龄无关,每件200+且对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法院认可不作担保。
中华遗嘱库有绝对优势。真正的便民利民奉献社会,大爱无疆。
5、对立遗嘱人的要求基本一致:能书写、口齿清、听力好。但中华遗嘱库要求立遗嘱人具备亲自前往登记中心的能力。
公证处则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公证处没有此要求。
中华遗嘱库要求立遗嘱人识字
✔流程对比:
1、咨询起草,本阶段一样。
2、登记(公证),本阶段除了人证识别、人脸识别、录像、拍照、保密相同外,中华遗嘱库增设有:密室登记、精神评估、指纹扫描、专业见证。
3、遗嘱证,遗嘱证类似护照的样子,与户口本大小差不多,据说有10几个防伪功能,设计这样的大小是为了跟户口本放在一起(很贴心)
公证书是A4纸大小,不防伪。
4、关于遗嘱生效的贴心设想。遗嘱自立遗嘱人死亡时生效,但中华遗嘱库和公证处并不知道立遗嘱人何时死亡,中华遗嘱库有畅想,在未来要对接公安部门的死亡人口信息。
5、遗嘱生效后续。中华遗嘱库设置有遗嘱宣读的家庭会以这样的仪式感让遗嘱面世,如果有纠纷,还设置有继承调解和遗嘱执行的环节。
公证在这一阶段无作为。
6、幸福留言卡和幸福留颜。中华遗嘱库的贴心设计,家风、家训、人生回忆、嘱托都可写在卡上。还可以拍照留念。流程上不做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中华遗嘱库的资金从哪里来,2013-2018年间共收到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800多万。
中华遗嘱库又没有法定的职能,为啥敢这么有想法,请注意人家一直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7条“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显然,中华遗嘱库就是看准了“登记”这个机会。说起遗嘱,公证处最有发言权,因为遗嘱公证是我们的传统业务,公证遗嘱效力也最优先。
但是公证处把这个业务越做越烂,搞成了“鸡肋”。简单的说把事情搞砸了。然额,中华遗嘱库从起步就是深谋远虑的。
首先,中华遗嘱库一直想着公证,念着公证。东莞常住人口800万,2010以来遗嘱公证不足300件,这些数字是人家调查来的,人家是看不下去公证处无法满足财产和意愿复杂的公证需求才出手的,这不是讽刺,是现实。
自从我接触遗嘱公证以来,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说财产,说财产,说财产,闲话少说。
其次,中华遗嘱库有开放的心胸,人家不是为了碾压公证处,而是一直在强调公证处应发挥法律赋予的不可取代的公证职能,并想与公证、司法所、律师联动(这些部门的遗嘱信息都接入中华遗嘱库),形成互补互促,搭建继承服务平台,目标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服务。
这句话让我感动地热泪盈眶,中华遗嘱库是深深地了解公证啊,在过去的N多年,公证处享受流于形式,迷恋“形式公证”,这份迷恋造成了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没有价值。
第三,敢想。公证遗嘱越来越没有优势,才被中华遗嘱库看到了这个机会。还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东西“信息互通”,它畅想与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信息对接。信息和互通已经成为简证便民时代的主题,这个路子没有错。综上,公证遗嘱与中华遗嘱库的差距显而易见,那么公证想保留这个传统业务,努力的方向显而易见。如果公证行业也能像遗嘱库这样去布局,不会是今天这样。

~公证处的资深小白

作者:便民公益岗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2c388ba63f4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