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国内分类

如题所述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最初的分类桶是居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分类后的垃圾由居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民们从未中断。
19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市民和学生也行动起来,自发自觉地分类投放和搜集废电池,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还帮助京城一家连锁店设置了废电池回收箱。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在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的帮助下,这些"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们还用回收换来的钱建立了一所学校。
1999年4月23日,宣武区白纸坊的建功南里小区社区像过节一样热闹,中国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正式启动。从这天起,居民将改变垃圾混扔的方式而按照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分类投放,政府环卫部门改变混运的方式而分类清运,分拣和回收。它意味着在这里丢失多年的老传统,终于被拣了回来。
2010年,中国北京在学校、饭店及社区共700多个试点,放置废品处理机、可将废品燃烧90%、并将残渣分解为有机肥。
2010年起,北京开始在全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数据显示,2010年6月,纳入统计的2927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共产生生活垃圾20万吨,但厨余垃圾分出量不到实际产生量的10%。
2010年11月18日至12月17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曾公开征求民意,其中规定,“不遵守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2011年11月18日,正式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其中针对“垃圾不分类将罚款”的条款已删除。对此,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删除该条款是充分采纳了市民的意见。正式条例同时提出:本市按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出,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但截至目前,具体办法仍未出台。
2013年5月16日,丰台区花乡富锦嘉园社区,垃圾收集点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位于大兴黄村的枣园北里,是北京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很多人曾到这里“取经”学习。但是,8月29日,在这个昔日的“明星小区”,多个厨余垃圾桶里扔着球鞋,其他垃圾桶里堆满果皮等物。 2010年3月25日,杭州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几年的总结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竿子到底”的垃圾分类“杭州模式”基本确立。
杭州生活垃圾分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从1983年起,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就在长期跟踪调查杭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物化成分,为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1984—1985年,根据当时生活垃圾的物化成份,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开展了有机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研究,成功开发了快速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列入了当时建设部生活垃圾处理推广项目。以后又组织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研究》、《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减排方案研究》、《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系列课题研究,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009年,杭州生活垃圾产生连续第四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市区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234.72万吨/年,日均6431吨/天。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生活垃圾处置方式难以持续,大量原生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宝贵的填埋战略性保障资源被迅速消耗。同时,国内兄弟城市因垃圾处理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演,杭州市大型垃圾中转站建设也受阻,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警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生活垃圾运输与中转站建设的矛盾,2009年8月10日,原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提出了“垃圾清洁直运”概念,不再新建中转站,随后正式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9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工作部署。2010年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借鉴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的基本做法,杭州市以“大类粗分、科学合理、方便于民”为原则,通过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最终确定把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其它垃圾四大类。形成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
1、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与标志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四类垃圾的不同特点,采用蓝、红、绿、黄四个主题色彩进行明确区分,规定了大、小标志的颜色、字体和图形符号,做到色彩区分明显、标志易认,方便市民辨认与分类投放。
2、制定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的技术标准。制定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收集点(房)建设改造设计导则》,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户用垃圾袋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垃圾分类户用垃圾袋的结构、材料、外观、颜色、容积、尺寸、厚度等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试验方法以及标志,为垃圾袋的招标采购提供依据。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产品技术要求》,对分类垃圾桶的技术条件、桶体的颜色、容积、尺寸及其标专等进行了规定。
3、制定“四分类、四阶段”的全过程分类方案。根据分类方法,结合杭州市现有资源情况,明确了四类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厨房垃圾分离为重点,厨房垃圾进入天子岭填埋场进行生态填埋产沼发电;其它垃圾进入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可回收物通过现有废品回收体系进行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纳入危险废物管理进行安全处置;基本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过程分类,使得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方面明确政策保障。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办法》、《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意见》等20余项政策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工作职责以及资金保障措施。还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对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内容。另一方面落实资金保障。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垃圾分类专项经费6000万元左右,其中用于分类宣传的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设施保障经费3000多万元,社区工作经费2000万元左右。各城区政府根据市区财政1:1的配套政策落实相应设施保障经费,保障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
为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杭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城管委、市环保局等40多个部门的成员单位。各城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也建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制订了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各城区还建立分管区长联系点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网络,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建立了工作队伍。以市、区、街道城管专业骨干为基础,建立了“百名”师资队伍,为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培训。以社区城管服务员、卫生协管员为基础,建立了“千名”指导员队伍,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会同团市委、妇联组织,招募热心市民共同参与,建立了“万名”志愿者队伍,充实社区工作力量。
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点面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强化面上宣传。积极与媒体协作,加大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力度,追踪报道各城区、街道、社区垃圾分类中好的举措和方法;制作了垃圾分类动画片、公益广告片,并在电视台、公交车、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载体播放;制作发放印有垃圾分类宣传内容的扇子、围裙、雨伞等宣传品,深入浅出地宣传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网站,交流工作经验。注重培训教育。抓好分级分层培训,开展“一区一月一课”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教育、市民论坛、广场咨询、现场交流和参观教育基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明确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会同市教育局编印适用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漫画册》20万册,适用小学4至6年级《垃圾分类知识读本》7.3万册,适用初中生的读本7万册,高中生读本6万册,手工书《把垃圾宝宝送回家》6000册。
在统一垃圾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新举措,激励引导各城区、街道、社区各施奇招,以提高垃圾分类实效。1、开展垃圾分类“实名制”(“实户制”)。即在厨房垃圾专用袋上贴住户家庭门牌号码,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公示、监督。2、试用“编码垃圾袋”。即在每户的厨房垃圾袋上印刷条型码,利用数字技术对分类质量进行追踪指导和监管。3、试点“垃圾不落地”。即在有条件的小区,取消垃圾桶,居民在早晚规定时段内直接投放垃圾进入分类收集车。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类质量,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下,杭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积极参与,“垃圾要分类”的理念,正在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并出现了“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观念转变。根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支持度和满意度均比去以前有所提高。其中98%的市民表示了解垃圾分类这项工作;81.15%的居民认为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89.60%市民对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93%市民支持和比较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效果逐渐显现。一是减量化效果开始显现。实施垃圾分类后主城区垃圾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二是资源化利用更加有效。垃圾理化分析表明,分类后的其它垃圾含水率为29.8%,比混合垃圾降低了23.5%;热值达10600kj/kg,是混合垃圾热值的2.5倍,可以大大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效率。三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统计调查显示,“92.1%的市民认为厨房垃圾单独分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小区内垃圾臭味减少、小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有改善”;焚烧厂运行更加稳定,炉温有所提升,污染物排放标准稳定提高。
几年的实践使杭州市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体会,主要如下:
(一)宣传教育是先导。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在整个垃圾分类工作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告诉大家为什么分,怎么分,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增强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参与到日常的垃圾分类行动中。
(二)培训指导是基础。依靠专业的垃圾分类教员队伍,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到每个人,是推行垃圾分类的基础。其中巩固和培养社区工作人员、物管人员及志愿者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发挥他们在现场的劝导、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三)社区家庭是主体。社区是垃圾分类具体的推动者,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成败,应激励引导社区干部尽心尽职、不断创新举措,提高工作实效,自觉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向深入;家庭成员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是关垃圾分类工作成败的关键,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引导居民自觉分类上,以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
(四)考核监督是手段。在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尚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通过市对区、区对街道实行层级考核监督,仍是一种行之有效办法。应通过完善考核方法,科学设定考核目标来激励城区、街道和社区重视垃圾分类,努力将垃圾分类做真、做实、做好。
(五)持之以恒是关键。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其成效并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坚持”是垃圾分类达成目标的根本。政府应将垃圾分类作为长期工作重点抓,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深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才能树立公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 2011年4月7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立法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该项工作的目标是,垃圾分类率力争达50%,资源回收率达16%,资源化处理率达90%,末端处理率低于75%,无害化处理率达85%。2012年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依照《规定》,广州的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分类将贯穿垃圾产生、投放、收运和处理的全过程。
2012年7月19日,广州市城管委公布各街镇实现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截止期限,其中全市131条街道是2012年底前,剩余35个镇则在2013年底前。同时,市城管委还要求,用两年时间在全市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
根据“三年内实现垃圾处理突围”的目标,广州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2012年,A类将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区域,生活垃圾分类达到推广普及阶段,其中50%的街道达到全面实施阶段;B类,完成整街推广任务,生活垃圾分类达到推广初级阶段,其中30%的街道达到推广普及阶段;C类,年底前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达到推广起步阶段,其中20%的街道达到推广初级阶段;D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进行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2013年,全市城乡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A类的16条街道,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要达到80%;B类,50%的街道达到推广普及阶段以上;C类,30%的街道达到推广初级阶段以上;D类,100%的镇开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50%的镇达到推广起步阶段以上。
据了解,到2015年,将实现A、B类街道全部达到全面实施阶段,建成示范区域;而C类一半的街道达到推广普及阶段以上,D类所有镇达到推广起步阶段以上。 1999年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编制了《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报告首次确定了生活垃圾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分类的标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由此展开序幕。2010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0〕9号),明确推进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2012年1月,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和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导则(试行)>的通知》(沪建交联〔2012〕27号),明确了分类标准、收集容器设置、分类标识等规范。 2014年2月,上海市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沪府令〔2012〕14号) (以下简称《办法》),确定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上海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