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萧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萧”是一种植物,引申为萧索的意义,第二个内涵是姓。作为姓,从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乐叔大心在萧国受姓至现在,已经有2680多年了。历史上萧姓的帝王将相不少,文学、艺术、医学方面的名人较多,在南北朝时期,和王、谢、袁三姓合称四大望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萧姓人口约708万,是全国100大姓之一,排列第30位。从我国最早的一本姓氏专著《世本》到当代的所有姓氏著作,对萧姓的产生、演变、发展,都作了或详或略的记载。是不容置辩的事实。 “肖”字,字典上的解释是相似的意思,如“肖像”、“惟妙惟肖”等。解放后,除极个别的字典注明“肖”是“萧”的俗写外,权威性的字典、词典都没有把“肖”和“萧”牵扯到一起来。从古到今,除明代万历凌迪初的《万姓统谱》中记载汉代、明代有“肖”这个稀姓外,所有姓氏著作,特别是权威性的著作,都没有只言片语痕迹。 “萧”、“肖”的大混淆,主要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批简化汉字中,曾将“萧”简化为“肖”虽然在短时间内国务院明令废止了,但是负面影响极大,难以根除,加之人们认为“萧”写成“肖”来得方便,以及中小学教学中未加区别,和媒体、出版物的疏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萧”姓逐渐转变为“肖”姓了,几乎被完全取代。这是萧氏嗣孙感到十分痛心的事。社会各界和萧氏嗣孙应该尊重历史,维护姓氏的稳定性,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汉字再不要把“萧”写成“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1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 历史上,有过一个名萧的小国,春秋时宋国的附庸;有过皇帝姓萧的两个小朝代,南朝时的齐和梁;有过几个姓萧的小有名气的文史学家:唐萧颖士,宋萧德藻,小有成就的还是南朝萧氏皇室诸子。 一般人以为“肖”是“萧”的简化字,却绝无此事。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没有“萧”简作“肖”,即“萧”不能简作“肖”。笔者珍藏一封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亲笔信,通篇没有一个繁体字,也没有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肖者可能的依据是《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 相对“肖”之俗,“萧”确实雅。孔稚《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崔郊《赠去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类似、“萧娘”可喻为女子,周邦彦《夜游宫》词:“有谁云,为萧娘,书一纸。”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使用姓名的权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来萧与肖可以雅俗共赏,然而现实偏偏不容萧肖共用。记得有一次国家机械部肖雨先生偕笔者赴德国洽商,临时决定假道澳门,外事办给办出境证明时,对我所填写的表格都用了“萧”表示怀疑,查对肖雨的护照及时作了更正。外事办是怕我们出国门时遇上麻烦,凭经验这种可能性会有的。凭什么说“肖”就是“萧”。 其实,“肖”“萧”混淆的历史至今不是很长,笔者儿时在中山还没发现,只是“文革”后才“肖”息渐浓。现在电话号码簿上姓肖已成压倒之势,某些场合“萧”字简直“片甲不留”。究其原因,外界误解是一个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姓萧(肖)自家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