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胜古迹的诗句(或对联)两联,并注明名胜

如题所述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余杭形胜
【唐】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唐】白居易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经杭州
【唐】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宿杭州虚白堂
【唐】李郢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登杭州秦望山
【唐】马湘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唐】项斯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杭州祝涛头二首
【唐】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杭州开元寺牡丹
【唐】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题杭州孤山寺
【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题杭州灵隐寺
【唐】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题杭州天竺寺
【唐】张祜
西南山最胜,一界是诸天。上路穿岩竹,分流入寺泉。
蹑云丹井畔,望月石桥边。洞壑江声远,楼台海气连。
塔明春岭雪,钟散暮松烟。何处去犹恨,更看峰顶莲。

中秋夜杭州玩月
【唐】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登杭州城
【唐】郑谷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观浙江涛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渡浙江
【唐】卢纶
前船后船未相及,五两头平北风急。
飞沙卷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湿。

夜宿浙江
【唐】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浙江晚渡怀古
【唐】刘沧
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潮声归海鸟初下,
草色连江人自迷。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
此来一见垂纶者,却忆旧居明月溪。

绍兴道会
【唐】吕岩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叙钱塘异胜
【唐】方干
暖景融融寒景清,越台风送晓钟声。
四郊远火烧烟月,一道惊波撼郡城。
夜雪未知东岸绿,春风犹放半江晴。
谢公吟处依稀在,千古无人继盛名。

秋过钱塘江
【唐】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钱塘渡口
【唐】施肩吾
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
钱塘渡口无钱纳,已失西兴两信潮。

早春钱塘湖晚眺
【唐】张祜
落日下林坂,抚襟睇前踪。
轻澌流回浦,残雪明高峰。
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
聊当问真界,昨夜西峦钟。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4
题目应该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与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的是西湖
尤其是后两句一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绝句
被后人传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07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渊远流长,蕴涵着古今思想的菁华,极为大众欣赏。由于中国文字是单音系统,一字一音,诗歌文句的字数和音数相同,于是可以产生各种整齐排列相互对称的特殊效果。音韵和字义上的对称,更能展现出我国文字一种特有的艺术美感;这是世界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人类有喜好对比的心理天性,而最容易着眼相比的地方,就是对称的特质。其实,天地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时空上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小小的物质晶体结构,布料的花纹图案,建筑物的立体构造等等,都显现出对称性的特征。因此,诗词艺术出现对称之美,是非常自然的。对仗的字句可以增加文意的表达力量,显得声调铿锵,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古文,都出现了很多美好的对仗句子。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传诵千古的名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韵味优雅,声调铿锵,仅用了十四个字,把高楼凭眺的湖上秋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充分显现出联句的感人力量。然而这些佳作,本质上仍属于散文式的叙事抒情,对仗的形式规律并不十分严谨。并且,这个联句,也不是文章的主题,只是呈现一个片断而又很美的意境。滕王阁序中还有很好的联句譬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上下联都有一个「之」字,可见那时没有强调字字相对的规定。

唐代的近体律诗,硬性地规定颔联和颈联的句子必须相对。这固然增加了节奏和韵律的力量,但也形成了意境的束缚。功力深的律诗高手如杜甫、李商隐,可以挥洒自如,不乏佳句;但对于一般人而言,则易见其牵强生硬和不自然,限制了诗意的流畅抒展。下面例举几首我个人喜欢的高手写的律诗中的联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些律诗里的联句,虽非全诗主题,但都含有哲理和诗意,韵味深长。律诗成千上万,但是平庸的联句居多,像这类佳句,并不多见。

其实,除了近体律诗之外,唐人的五七言绝句和宋词,也有很多美妙的对联句子。例如: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些绝句诗词,因为没有硬性规定要对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联句显得清顺自然,意境高雅,令人回味无穷。

后来,也许是受了唐诗的影响,对仗的文句,吟咏多了,渐渐便形成一种广泛流传的应用文体。例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以及各种酬应联或赠联等等。据说第一幅挂出的对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此后,各种对联,尤其是楹联和春联,广泛流传,变成独立于诗词之外的特殊文体。过新年时,爆竹一声,桃符更新,几乎家家户户都爱贴上春联,祈求吉祥。这类春联,还有一些商店、餐馆的门联,多半用的是吉祥话句子,没有太多诗意。甚至还有一些文字游戏式的对联(例如纪晓岚的许多急智杰作),叠字联(如行行行行……,长长长长……),数字联(一片两片……)催妆联(传说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等,有工对也有宽对,虽然娱乐性较高,偶有佳作,但是一般说来,诗意都比较平淡。有些「绝对」,难度更高,如「烟锁池塘柳」,似乎仍无很满意的下联;这种联句虽然好玩,但是诗意也就自然受了限制。

然而相对的,我国名胜古迹,楼台亭榭,庙宇寺观,却有很多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对联,与壮丽的山川形胜为伴,让人看了,流连徘徊,频添幽情。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应对联句,茶余酒后的风月吟赏,也都出现过许多意境高雅的联句(红楼梦一书,就有很多佳句的例子)。

对联是诗词的孪生兄弟,好的对联,必定要有高雅的诗情画意。诗词是文字的艺术,对联则是精雕细琢的诗词艺术。字句,文意,平仄,音韵,都要讲究对应。除开那些文字游戏式的联句之外,好的对联更要着重意境。通常一副对联,字数不多(虽然也有少数长联),没有律诗或骈文那样的起承转合的空间,因此选字更要精炼。所以,写对联,也就是写「非传统诗词格式」的诗词,必需要有能感人的意境,驾驭音韵文字的功力,才能充分发挥对联的诗意和精妙特色。否则,就只好做做应酬型或文字游戏的对子玩玩了。

对联虽然是不同于诗词的一种特殊文体,但也有它的一些音律和形态的特征:它不受囿于律诗的形式限制,字数可以长短,近于词,但不必跟随词谱填字。形式上近乎古诗或者「新体诗词」,但是却加有严格的对仗要求。

上下两联的字句,意思,平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必须对应。虽然对意境的发挥会有限制,但本质上这就是这门精致诗词艺术的美妙重点。所以,对联是给有诗词水准的人欣赏的。无此鉴赏能力的人,只好交臂失之。

对联讲求音韵字数的对应与和谐。因此,对近来那些不成格调的散文诗有先天的免疫性,可以维持一份清雅的境界。

对联要有韵味,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意境,因此可以允许用典,也可以引用前人的句子,有含蓄、隐喻、隽永之美。

为求声调铿锵,上下联中的平仄词句,可以二字音节为单位,尽量间隔使用,其原理和诗词的格律词谱中平仄相间的道理一样。

好的艺术,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中华文学的对联艺术,有悠远的历史,将会像我们壮丽的江山一样,永垂不朽。令人担心的是,年轻的一代,对传统的文学瑰宝渐趋陌生,深恐日后继起乏人,这门精致的艺术会像京戏,古琴一样地日趋衰微。我希望下一代喜欢文学的中国人,应该多读多写有中国韵味的传统诗词,也学写对联。到了名山大川,何妨尽量留意前人为名胜古迹留下的对联佳句。这不但会让你心旷神怡,发思古之幽情,享人生之妙趣,更能功力大进,将来对中华优美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多尽一份心力。

下面选出一些较有诗意的联句,和大家一起欣赏。

先看几首“集前人旧句”的诗意联句:

「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咏月饼)
「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上海 豫园)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阮云台 题江西百花洲)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印尼 福建酒楼)
「花开堪折直须折,君问归期未有期」(见张恨水 春明外史)
「神女生涯原是梦,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三联题江西风景,就地取材自白居易、王勃在九江和南昌写的诗句,第四联见于一酒楼,后两联是写给青楼女子的,切题用意,都是恰到好处,天衣无缝,自然非高手莫办。

再看一些近代创作较有诗意的联句:

「不作公卿,非为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袁枚)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板桥)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 题 江苏兴化故居)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万里无声秋塞月,一灯有味夜窗书」 (徐树铮)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
「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从来名士皆耽酒,未有佳人不读书」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风有东西吹树异,月无古今与人同」
「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李瑞清 题饭店小有天)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溥心畲)
「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万玉哀鸣闻宝瑟,一枝浓艳识花卿」(康有为 题 桂剧名旦一枝花)
「斜风斜雨人将老,青史青山事总虚」(马君武)
「开尽菊花秋色老,落残桐叶雨声寒」
「灵药未应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
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方尔谦(地山))
「杨柳岸晓风残月,牡丹亭奼紫嫣红」(方地山)
「八大到今真不死,半千而后又何人」(方地山 赠 张大千)
「纸上人间烟火,笔底四海风云」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 赠 林徽音)
「故乡真在何处,旧友只剩斯人」(胡适)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胡适)

从这些联对句子,可以看出一些前人深入的哲思和高远的情趣。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也都可以看成一首首意境高雅的抒情诗词。读这些联句,会令人觉得其中诗气盎然,处处充满哲理。随园先生袁枚,诗词主张抒写性灵,不受格律限制,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这副对联,呈现出一位清雅高人的情操,简短有趣。位列扬州八怪的诗书画高手郑板桥,一生潇洒落拓,气节高雅,诗书画和对联的风格也一如其人,而且深富哲思。另一位诗书画名家清道人李瑞清光顾上海福建小馆「小有天」题了这十个字,上联引用道德经,恰好对上个天天到小有天用饭的事,真是妙手,使这家饭店远近驰名。西山逸士溥心畲,在实际的现实生活里是个悲剧人物,他的诗书画都臻化境,一生写过很多意境高雅的联句。康有为平素道貌岸然,但也有他多情轻松的一面。题赠桂剧名旦一枝花这一联,真不下于欧阳修、周邦彦的游冶情趣。「联圣」方尔谦(地山),擅撰 巧联,把李义山和苏东坡的诗词,柳永的词和汤显祖剧本精髓,竟能配合的如此丝丝入扣,赠张大千一联嵌名用意巧妙,真不愧联圣之名。林徽音口中的「老金」(岳霖),据说一生爱慕林徽音,这十四个字的抒情诗联,道出了多少深情。他当初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人间四月天」五个字,后来因为拍电视连续剧,竟会成了千万人熟悉的名句。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他的对联,虽然也略带白话,但是真正的句法,仍然是传统式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一联据说是他逝世前不久做的,忧心家国,正道出一位书生人物的无力感。

对联佳句中还有一些至为感人的挽联。两句话,可以概括地道出一个人的平生事迹和风格。兹略举数例于下: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 (孙中山 题赞 秋瑾)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 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坡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孙中山挽宋教仁)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怜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 挽 徐志摩)

「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友,而今又少一个;
打油风趣,幽默情怀,当年知音者,无人不哭半农」
(胡适吊刘半农)

孙中山先生是位革命政治家,但是文学功力至高。这两首对联,乃至情至性之作。挽宋教仁的一首引用古人诗句,适当恰切。郁达夫是性情中人,一生命途多舛但文采照人, 挽徐志摩一联,把这位浪漫诗人的一生遭遇描写得入木三分,尤其徐因空难而死,「应怜高处不胜寒」一语,令人心酸。胡适之吊刘半农,有白话之味,「一个」对「半农」,巧妙之至。能把白话入联到如此地步,当然要有文学大师的功力,可是呈现出韵味的地方,仍是要依靠联中的传统诗词句法。白话对联要做得有韵有意,是非常困难的,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网站上有位一生先生,致力白话对联的创作,我鼓励他多多努力,希望能够找出一个可行的方向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是发表对联文学的最特别的良好园地。古往今来,山川形胜,有许多极富诗意的对联佳句。我每次旅游,都抄下一些。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略举数例: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流送夕阳」(滕王阁)
「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 还多在上人」(昆明 西山)
「世事如棋,一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莫愁湖 胜棋楼)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杭州 观海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苏州 沧浪亭)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福州鼓山)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 得月楼)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清 顾复初 题杜甫草堂)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 想至一百年后,无少长都是古人」 (邯郸吕祖庙)

这些联句,如诗如画,而且隽永含蓄,发人深省,正是发挥我们中华诗词特质的最佳表现。这几副对联,给我一生为人处事的启发很大。

讲到名胜对联,自然不能不提昆明大观楼举世闻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此联乃昆明孙髯(字髯翁)所撰,全联一百八十字。成于何时,无从查考。光绪十四年(1888)云贵总督岑毓英立此楹联悬于大观楼两旁楹柱。联为赵蕃所书,颜体楷书,浑厚端庄,空灵俊秀,为湖光佳景增色不少。现在大观楼已经成为昆明观光重要景点,也是旅客必去之地,但是长联之名,似乎更在大观楼之上。我今夏重游昆明,导游小姐一到大观楼,二话不说,就带着旅游团直奔长联,逐句讲解。可叹的是言者用心,听者无意,如此杰作长联,对一些观光客人仍如对牛弹琴,真是可惜。听说这长联现在已经是导游训练班的必修课,昆明的导游都会背这一百八十个字。说起背诵长联,还记得很多年前,那时中国大陆尚未开放观光旅游,有一天我和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 ,在纽约长岛的一家中国饭店晚餐。因为大家以前都曾在昆明住过,讲起大观楼,于是我们三人便想把这长联凭记忆拼凑起来。但因时间隔得太久,记忆模糊,凑了半天,还是不成,只好长叹作罢。后来据说毛泽东也很喜欢这长联,他有一次跟干部说:不会背这长联的云南人不配做云南的省长,吓得那位云南省长立刻赶紧猛背此联。前人种地后人收,文学精品的对联佳句,也是如此。这些趣事,又岂是终生布衣的孙髯翁当年所能料到的。书报上所载长联,包括导游们的背诵,容或有一些小错误。所以我把从大观楼得到的「正本」抄录在下面,以免以后误传: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对联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的抒情诗,不但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而且词句清远,逸兴遄飞,把情景历史和个人感触,写得淋漓尽致。此联号称海内第一长联,可当之无愧;精致的艺术珍品,并非以长取胜也。

零零碎碎扯了这些,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共同参加对联的写作,别让这可贵的传统文学艺术没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