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的制度特征

如题所述

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官位) ,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侯爵其次,伯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所以春秋战国的时候有齐桓公,龙 阳侯等称呼,另外《鹿鼎记》韦小宝被康熙刺封为鹿鼎公,也是公爵爵位,仅次 于皇帝 . 爵制构成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 公侯伯子男则是中西封建爵衔的主要称 谓。 西欧是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开始封建化的, 比中国晚得多。 但从 社会形态上说, 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都表现为农村公社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占 主导地位, 这是东西方爵制和公侯伯子男五种爵称产生的共同基础。 东西方封建 爵制的起源, 大都与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所享有的地位、 权力、 荣耀等相联系。 中国的公侯伯子男之爵称, 某种程度上可以溯源到商代, 其时已有 “侯甸男邦伯” , 是对那些起藩卫作用的方国之君的尊称。到周代,则始以“公侯伯子男”来分封 诸侯。 《春秋会要》载录大小封国170多个,其中公侯伯子男均有,如宋是公 国, 鲁卫是侯国, 郑曹是伯国, 吴楚是子国等等。 受封者是掌握地方政权的国君, 而其封号又是荣耀、地位的标记,并已具有爵称的含义。 西欧封建社会是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爵称渊源也 多与这两种因素有关。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载,duke(公)原是指氏族制 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领(称herzog,源于古日耳曼语) ,以及罗 马帝国边区省份的将领和长官(称dux,源于拉丁语) 。marquis(或 marquess,侯)原是法兰克时代边防区(mark)的统治者。cou nt(伯)在罗马帝国时代指皇帝的侍从(comes) ,有时出任地方长官。 日耳曼诸王早期时代也有此称。 但这个词只是指大陆伯爵, 英格兰的伯爵则称为 earl。viscount(子)原是指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副伯爵。b aron(男)本意是指人或作战勇士,日耳曼诸王国时代,演变成“佃户” , 虽然其地位有所不同, 但都是指从国王那里领受土地的大佃主。 爵制的形成, 与 封建制度、 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 村社活动 范围狭小,自然经济闭塞,劳动者对土地占有者的人身依附,王权衰微,使得当 时还难于形成完备的、 发达的官僚政治体系。 因此, 封建国家的统治职能在很多 时候、 很多地方要依靠一些大小封建领主来实现。 在此情况下, 公侯伯子男实际 上起到了国家官吏的职能, 代替国家管理地方行政军民财政司法事项。 这些封建 领主,代替君主治理臣民,常常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占有世袭领地,成为实际 上的“独立王国”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 王权加强或者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巩固, 封建君主统一 政令,增强对国家的控制,必然引起官爵制度的一些重要变化。在中国,这种变 化表现为官与爵分离。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爵与官的名称、 职能和性质已逐步分离, 爵称已成为一种荣耀或是食奉禄多少的标志。 官、 爵封 授的根据也有了显著的不同。秦昭王时,范雎就曾上书建议, “劳大者其禄厚, 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 。到西汉刘邦时,已是“行赏而授位也,爵以 功为先后,官用能为次序” 。官爵制度的变化在西欧则表现为“由官到爵” 。封建 社会早期, 公、 侯、 伯等主要表现官职的性质。 随着王权由分散衰微到统一集中, 公、侯、伯等所掌握的军事、行政、司法等权力逐步消失,为王室官吏所取代, 公、侯、伯成为爵位享有者,官称演变为爵称。在英国,这一过程大致是14世 纪左右完成的, 其爵位大多正式封授于14、 15世纪。 此时正是英国王权强化、 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等级君主制时代。在大陆,这种变化要早一些。 官爵分离或由官到爵的发展变化, 不是完全自发实现的。 这一现象是封建统治阶 级内部政治关系调整、 统治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一种表现。 从当时的统治者实现 这种变化的认识根源上看,在中国,秦始皇、刘邦是接受了法家思想,明白了作 战杀敌与为政治国所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本领; 而英法当时的君主则是在发展和 强化王权的过程中,看到了权力与荣誉地位的分离,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 爵衔的封授, 一开始是与土地相联系的, 特别是在封建领主制时代, 土地是财富 和权力的象征。 封地的多少决定领主政治统治权力的大小, 领主爵位的高低与他 占有土地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在后来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爵衔封授中的其他 因素,如军功政绩、亲缘关系等,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完全意义上的爵制发展 起来后, 爵位的封授与土地的关系就很为松懈了。 在英国, 最初是视领主拥有的 土地多少来分封,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时,开始根据对国王 本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封。中国领主制瓦解较早,战国时土地已开始大量买卖。 土地相对自由的转移, 打破了富贵贫贱世袭不变的僵化状态和 “世卿世禄” 的政 治制度。 反映在等级制度变化上, 出现了20等爵 (商鞅时18等, 汉代20等) , 视作战能力和军功而授之。 爵位封授中, 亲缘关系也是重要的因素。 西方的公爵曾是最高爵衔, 很多受封者 出身王族, 英国15世纪以前受封的公爵甚至全部是王室成员。 中国的公爵并非 最高爵衔,非王室成员也能获得公爵封号。皇族之人,另立爵衔,如封皇子为王 爵。清代进一步把勋官和公侯伯子男并为“民爵” ,另设“宗室世爵”授与皇族。 等级制度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 是在封建 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人们在研究金文史料时, 发现我国历史上有一种 “爵 名无定称” 的现象。 一个封臣或诸侯在某片甲骨上记为公, 在另一片甲骨上却又 记载为侯。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公侯伯子男五种爵称在周代尚未形成完备、 稳定 的爵制的历史事实。战国至秦汉,实行的基本上是20等军功、赐爵制。它从爵 称到等级排列都与五等爵制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联系。东汉末,王莽改制,于居 摄3年(公元8年)提出实行周代五等爵制,后又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只是好 梦不长, 王莽政权很快被推翻, 其爵制也并未真正得以实行。 东汉以后的各封建 朝代,大多实行了相对稳定的五等爵制,爵衔阶位森严,不可轻越。 西方公侯伯子男形成较稳固的爵衔, 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英国, 公爵是 最高爵位, 可伯爵却是最早的爵位, 而且在1337年公爵爵称出现以前, 它又 是最高的爵位,享有较大的权力。在欧洲大陆,有些伯爵还在领地内享有王权。 侯与伯的地位起初是相当的或不确定的, 侯爵就是戍卫边疆地区的伯爵。 如德意 志的藩侯(markgraf)受封于边防重地,权威势强。在英国,1385 年英王理查二世才明确侯爵地位介于公、 伯之间。 男爵后来位于子爵之下, 但英 国封建社会早期男爵被称为总佃户(tenant in chief) ,子爵 则称附庸佃户(sub—tenant) 。种种情况说明,14、15世纪西欧 爵制稳固以前,公侯伯子男地位高低的排列顺序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公侯伯子男作为封建贵族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和在西欧封建社会长 期沿袭。在西欧有些国家,其影响一直及于现代。但是,无论从爵制发展的时期 或从爵衔名称的变化等方面说,公侯伯子男都并非东西方封建爵制的全部内容。 前已述及, 我国秦汉并未实行五等爵制, 即使实行五等爵制的朝代, 爵衔的授封 也常有变化。清代民爵除公侯伯子男外,尚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 尉, 也分为一二三若干等。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 包括五等爵在内的中国封建等 级爵制同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 在西方, 公侯伯子男也不是爵衔的全部称号, 公 爵之上还有王爵, 男爵之下还有骑士。 英国从17世纪初又始授从男爵。 享有从 男爵、骑士封号者,可在名字之前加sir尊称。他们一般被视为绅士,而有别 于地位较高的封建贵族。 君主立宪制确立后, 尽管英国授爵的对象、 范围、 形式、 待遇等诸方面有了很大变化, 但爵位分封制一直延续了下来。 今天英国的爵衔主 要是表示一种荣誉和对于国家的贡献。 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的法国, 早 于1790年6月, 就已由制宪会议通过法令, 取消了等级制度, 废除了世袭贵 族及亲王、公爵、侯爵、伯爵等头衔。 亲,有点长!希望你能看得懂!记得采纳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9
公侯伯子男的制度特征等级森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