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船工号子古诗

黄河船工号子古诗

  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黄河船工从来是不行“哑巴船”的。船工们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黄河叫号”,招呼大家准备行船。船在岸上检修后拖船下水时唱
  
    “威标号”,接着有“起锚号”、“搭篷号”、“扬蛮号”(船工们忌用“翻”音,“扬蛮号”即“扬帆号”),使用最多的是“拉纤喂喂号”。黄河的拉纤号,又有清早拉纤号和晚上拉纤号之分,虽曲调相同,但歌词内容是不一样的。黄河中下游的船工,横渡黄河的时候比较多,在劳动实践中,船工们摸索出了向前抛锚,然后用水的冲力推船横渡的劳动方法。这样,就创造出了一种适应这种劳动的急促有力的“抛锚号”和“抡大锚号”。另外,船调头时有“带冲号”,撑船时有“跌脚号”,快到码头时有“大跺脚号”,在两船之间穿行时有“车挡号”等等。直到停船,每一劳动过程,都有号子伴奏。
  
    随着河道的变化,船工们还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号子,以适应劳动节奏的变化。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峡险,水流湍急。黄河船工们逆流而上,步步艰难;顺流而下,提心吊胆。民间有句俗话叫“船行三门峡,如过鬼门关”。三门峡是黄河最险恶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势凶猛,曾有不少船只在这里葬身河底。所以,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必须有同舟共济之心,力挽狂澜之胆。这时候,使用的号子几乎不用歌词,全用“嗨、嗨”的衬词组成。黄河流出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以后,没有了那种奔腾无羁的气势,缓缓泻入渤海。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其号子也多缓慢悠扬,颇具情趣。黄河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的形式,从歌词到曲调都敦厚质朴,雄劲开阔。
  
    黄河船工号子的歌词,内容丰富。在旧中国,有许多歌词反映了船工们在黑暗岁月中的悲惨生活。如有一首《搭篷号》这样唱道:
  
    艄公号子声声雷,
  
    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
  
    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
  
    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
  
    黄河船工辈辈穷。
  
    黄河船工长年累月航行在千里河道上,对黄河两岸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船工们在用号子来调节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用歌声来描绘山川景色,抒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如有这样一首号子:
  
    一条飞龙出昆仑,
  
    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
  
    惊涛骇浪把船行。
  
    在较平缓的河道上航行或劳动时间持续较长的时候,船工们往往唱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解除疲劳,活跃气氛。黄河船工号子以三国故事为歌词内容的较多。如:
  
    三气周瑜在江东,
  
    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
  
    火烧曹营百万兵。
  
    还有一些号子唱的是《杨家将》、《孟姜女》、《二郎担山》等历史传说故事。
  
    解放后,船工们成了黄河运输线上的主人,劳动号子也就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乐观情绪。如《拉纤喂喂号》里这样唱道:
  
    连天晌午日正南,
  
    观音老母造花船。
  
    船帮船底檀香木,
  
    玉石玛瑙船栏杆。
  
    观音老母掌稳舵,
  
    十八罗汉把棹板。
  
    总之,黄河船工号子不仅有指挥劳动、鼓舞劳动情绪的实用价值,也使人们从中体会到黄河行船独特的风俗民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1
这还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