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蚯蚓被称为分解者?

如题所述

因为蚯蚓可以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再为植物所利用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循环。

依蚯蚓的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表栖类、内栖类和深栖类,不同生态类群的食性和习性迥异。

内栖类又常被分为多腐殖质类、中腐殖质类、贫腐殖质类和内一深土栖类等。三种生态类群并没有明显的分类学上的界限,经常有一些过渡类型出现

扩展资料:

蚯蚓的生活习性

一、六喜

1、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3、喜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暖: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5、喜酸甜: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天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6、喜独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二、六畏

1、畏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据阳光照射试验,蚯蚓进行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2、畏震: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3、畏浸性;

4、畏盐;

5、畏辣;

6、畏冷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 (无脊椎动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4

因为蚯蚓可以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再为植物所利用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循环。

依蚯蚓的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表栖类、内栖类和深栖类,不同生态类群的食性和习性迥异。

内栖类又常被分为多腐殖质类、中腐殖质类、贫腐殖质类和内一深土栖类等。三种生态类群并没有明显的分类学上的界限,经常有一些过渡类型出现 。

扩展资料

蚯蚓和微生物协同“作战”可以提高原有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蚯蚓的挖掘作用及蚓粪的堆积可以实现土壤的快速改良,收获的蚯蚓可以作为家禽养殖的良好饲料,还是研发传统抗生素替代品和生物营养保健品的上等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蚯蚓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蚯蚓作用可以促进Cu、Zn、Cd、Ni等重金属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化,但对Pb,、Cr化学形态的影响较小,并且蚯蚓对重金属形态影响的综合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351)。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 (无脊椎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解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分解者只能是细菌和真菌,其实不然。分解者是生态学生的概念,与生物所在的类群无关。只要是将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循环回自然的生物都可称为分解者。秃鹫、蜣螂(屎壳郎)都可称为分解者,蚯蚓也是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