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岳片的语音

如题所述

1、共同点:
一是古见系二等字的读法。古见系匣母的蟹摄开口二等字普通话读舌面音[j]、[q]、[x]的,区内方言全读舌根音[g]、[k]、[h]。如:
[j-g] 家、夹、介、解、街、窖、角、间、讲;
[q-k]敲、嵌、掐、确、鬈、铅;
[x-h] 下、虾、瞎、鞋、蟹、苋、项、巷、咸。
口语中这一类字还多些,例如“江(~北)、虹、教(~书)、觉(困~)、孝(戴~)、嗅”等字都念[g]、[k]、[h]声母。
二是零声母字的分化。古疑母、影母字,普通话读为零声母的区内方言一律分别读为舌面鼻音声母[n]与舌根鼻音声母[ŋ]、[ng]。如:
古疑母的“我、饿、讹、牙、咬、岸、雁、昂、鄂、硬、碍”和古影母的“袄、欧、怄、暗、鸭、压、淹、安、案、轧、晏、恩、肮、厄、拗、哑、矮”等字,在普通话中都是零声母音节,地区各县都加了舌根鼻音声母[ŋ]、[ng]。
古疑母的另一部分字如“艺、仪、业、严、研、砚、仰、验、毅、宜、义”等,普通话也是零声母字,地区各县都加了舌面前浊鼻辅音[n]作声母。
另外,属于“疑、影”两母的其它字,如“吴、五、屋、外、畏、委、瓦、挖、玩、婉、央、婴、拥”等,本地方言与北京一致,仍分别读为合口呼、撮口呼、齐齿呼的零声母音节。个别字如“偶”,有的县读[ŋ]、[ng]声母,有的县读[n]声母,少数字如“鱼、虞、语、谚、颜、尧”等,已近似普通话,读零声母。
自成音节的鼻辅音:地区各县有两个鼻辅音自成音节,一个是舌尖浊鼻辅音[n]、[en],即
“你”音[n],“你们”音[n'ji];另一个是双唇浊鼻辅音,贵池县城喊“妈”为“姆妈”,音[m'ma]。
2、不同点:
一是全浊声母念送气音是“赣语”的影响。古全浊声母即的仄声字,普通话都念不送气音声母。区内的东至、宿松、岳西、怀宁、太湖、望江、潜山等县,多数念成送气音,这是“赣语”的语音特征,反映了“赣语”语音对各县的影响。不过,“赣语”是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念送气音,上述各县已不是“一律”,如在“赣语”应念送气音的“罢、棒、掉、跪、巨、杰、篆、皂、肚”等字,很多县已念成不送气音声母,这说明“赣语”特征的不完整,或其特征的逐渐被消磨。
至于贵池、桐城、枞阳以及安庆市,则完全不存在这一语音痕迹。
另外,东至、太湖、望江等县的局部地区有零星古来母字的声母由[l]转化为[t]的现象。如东至县的利安乡“良、凉、粮、梁、量、亮”等字,声母读为[t],太湖、望江把 念成[ti],“隶”音“帝”,“里”音“的”,“这里、城里、家里、夜里”中的“里”都读成“的”,这也是赣语的特征。
二是[l] [n]不分是江淮方言的影响。[l]与[n]的分混是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般现象。普通话[l、n]不混,江淮次方言[l、n]不分。贵池、桐城、枞阳、安庆市,基本是[l、n]不分,有[n]无[l],[l]念[n],“老”念[nao],“兰”念[nan],“流”念[niu],“宁”念[ling],“了”念[niao];怀宁、宿松、岳西、望江基本上[n、l]不混,表现为细音不分洪音分。
江淮方言的另一影响表现在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以及舌面音[j]、[q]、[x]的分混。这三组音的分混本是北方方言的内部特征,但在区内,这三组音的分化混合与北京音不一致,而且各县之间也互有差别,并分别影响到韵母,情况比较复杂。 1、共同点
韵母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合口韵变化的一致性上,合口韵的变化及其多寡,这是北方方言的内部分歧,本方言片表现了相当的一致性。如:
丢失[u]介音,普通话中的[uo、un、uan、ui ],多数在方言中丢失韵头[u]后变成[o、en、an、ei]。如“多、罗”念成“[to、lo]”;“端、团、暖、官、宽、钻、算”等字,韵母由[uan]念为[on];“敦、吞、论、尊、村、孙”的韵母由[un]念为[en];“堆、推、最、翠、碎”的韵母由[uei]变为[ei]。值得一提的是,[l、n]与[ei]相拼的音节,有些县又把[ei]念成[uei],加一个[u]韵头,如“内、类、雷”等字。[u]韵母变[ou]韵母,古遇摄合口一等字普通话念[u]韵母的,多数县念[ou]。如:
杜[tou]、图[tou]、炉[lou]、祖[zou]、醋[cou]、苏[sou],只有贵池、东至、望江例外。
2、不同点
一是[u]及 [ü]一类韵的存在是湖北“楚语”的典型特征。韵母中有一系列[ü]一类韵,这本是“楚语”的特点,“楚语”通行地域在湖北东部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共20余县。这一地区的黄梅、英山与本方言片的宿松、太湖、岳西连成一片,楚语的这一特征也由此渗透到本方言片各县。表现在普通话以[y]开头的撮口呼韵母和以[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都念[u]及[ü]一类韵母。宿松、岳西、潜山、桐城,几乎有楚语 [ü]一类韵母的全部。如“女”念成 [nü],“朱、除、书、儒、居、区、虚、鱼”的韵母也是 [ü],“抓、刷”的韵母念[üa],“揣、帅”的韵母念[üai],“决、缺、说”的韵母念 [üe],“迫、吹、水”的韵母是[üei],“专、川、拴、捐、圈、冤”的韵母为[üan],“庄、床、双”的韵母念 [üang]。桐城、枞阳无后鼻韵母,但有入声,“竹、出、木、域”的韵母为 [ü]。除以上各县外,与桐城交界的怀宁、枞阳以及东至、贵池等县,也或多或少存在[ü]一类韵母,或在口语中[y、u、ü]相互替代。
二是从前后鼻音韵尾的分混可看出江淮次方言的影响。本方言片古深摄、臻摄与古曾摄、梗摄字读音混同,后鼻韵母字[eng]、[ing]归入前鼻韵母[en]、[in],这是江淮方言语音特征的最突出集中的表现。如针、争、深、生、根、耕、陈、程、森、僧,韵都是[en];金、京、亲、青、心、星、彬、兵、频、平、民、名、林、玲,韵母都是[in]。更有桐城、枞阳两县,后鼻韵母全部归入前鼻音,体现出江淮次方言的典型语音特征。
三,还有个别字的另读音,如
吃(饭),读[qi去声]; (过)去,读[qi轻声]。 1、去声分阴阳的六个调类 宿松、岳西两县去声分阴阳,有入声,共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调类:
阴平:丁、方、知、诗、梯、刚;
阳平:朋、承、穷、移、时、仇;
上声:猛、体、孔、整、五、忍;
阴去:半、替、控、臭、舜、意;
阳去:馒、洞、认、共、论、用;
入声:木、督、谷、触、惕、失。
2、去声分阴阳的六个调类 怀宁、望江、太湖、潜山四县去声分阴阳,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入声6个调类:
阴平:妈、方、天、高、诗、山;
阳平:平、同、虫、人、文、才;
上声:古、口、手、比、老、有;
去声:抗、唱、发、日、共、阵、备、浊;
轻声:杰、白;
入声:怕、借、固、扣、兽。
去声分阴阳,这在省内、区内都属于较为特殊的语音现象,这一特征又与“楚语”完全一致。
3.去声不分阴阳的5个调 安庆市、东至、贵池的声调是5个,去声不分阴阳的,有入声:
阴平:刚、知、专、尊、丁、边;
阳平:房、田、穷、平、才、寒;
上声:古、短、手、比、九、女;
去声:正、大、共、树、到、汗;
入声:八、尺、舌、局、即、竹。
贵池城关,除入声外,其余4个调类的调值与北京音十分相近。贵池城关音家有“小北京”之称,与调值跟北京音相近关系极大。
4、去声不分阴阳的六个声调 桐城的声调为6个,与宿松、岳西不同的是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却分高低,也是6个调类:
阴平:诗、梯、衣、方;
阳平:时、题、移、房;
上声:使、体、以、反;
去声:世、替、义、范;
高入声:发、达、麦;
低入声:轴、熟、续;
桐城入声字中的一部分还带有一个特殊的边音韵尾[l]。
枞阳与桐城的声调,在调类与值方面大同小异,也是6个调类,部分乡也有高入声与低入声之分,入声也带[l]尾。
声调方面,本方言片与其它方言相比较而言,去声分阴阳,这既是赣语的特点,也是楚语的特点;赣语有入声,怀宁、望江、太湖、潜山无入声;赣语入声收[-t]、[-k]尾,本片区内的入声都收[?]尾,表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
安庆地区处于“赣语”、“楚语”和“江淮次方言”的围绕之中。
建国40年,上述诸方言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各县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由于语言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由于“赣语”与“楚语”的特征本来就不突出,加上改革开放的影响,人员的流动性大,普通话势力的扩展,方言语音自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有的地区“赣语”色彩浓些,有的地方湖北“楚语”标志明显些,有的县市“江淮次方言”的特征更突出些,这些只是综合影响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不可能在其中划出十分明确而又截然分清的分界线。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共同语北京音通过宣传媒介的熏陶,隶属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的特征逐步在区内扩大,呈现出大面积江淮方言语音的一致性。这种方音特点的消磨而向共同语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方言向北京音靠拢的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