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实现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实施了哪一区域发展战略

如题所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西部地区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能源原材料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而矿产资源又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现有生产力发展状况“错位”,已经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东部地区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熟悉国际商务活动惯例,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裕,有着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缺乏矿产资源,出现低水平的生产过剩。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不可能全靠进口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着眼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产品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也应着眼于中西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已有的资产存量和科技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结合起来,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这对开发国民经济需要的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向能源原材料工业渗透扩展,带动当地中小型企业发展,兴地富民,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将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的迫切需要;并将为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战场,是指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市。但是,自去年6月17日,江总书记在西安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部地区感到,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中部地区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仍然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于是,中部省区尤其是与西部接壤的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甚至广西(虽然属于东部,但在历史上往往归类于西部)等省区都积极争取进入西部“笼子”,希望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19个省区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6.1%,地域辽阔,各省区市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让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的方式,体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因为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大多是该省区的落后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是应该有所侧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区域,不可能使中西部地区整体推进,必须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点,确定重点布局框架,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具体构想与建议如下: (一)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 1.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 长江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其宽度为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的地带,并可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的国土区域。长江经济带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国土开发主轴形成后又一条国土开发主轴。振兴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促进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有利于形成沿海和沿长江T字型结构的国土开发主轴,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内需,有利于形成新一轮引进外资的高潮。 长江经济带面临着80年代沿海经济带同样的背景和机遇。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是以“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依据的具体构想,1994年就提出来了,而且长江沿岸省市和有关部门已取得共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的背景,从设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88年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中央决策确定下来。进入90年代,长江经济带以浦东新区的设立,三峡工程上马,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为标志,其开发开放已经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严格限定的中西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100-200公里范围)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所在,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让西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让中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比西部10省区市略有差别的政策,这样就可以承东启西,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解决中部地区“不是东西”问题。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4个省的省会城市及若干地级城市。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与政策的一个重要规律或原则就是: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通过长江经济带优势区位——节点城市和轴线(交通干线、通信干线)构成的网络。我们说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第二条国土开发主轴,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都是在这个轴线上。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分成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成渝为中心,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的成都;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除了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为核心以外,还可以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网络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把拉萨、昆明、贵阳确定为“可延伸节点城市”,并确定“可延伸轴线”,如上图所示。因此,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可以界定两个政策适用区域,即属于西部10省区市的区域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惠政策;属于中部地区的区域采取比西部略有差别的优惠政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将开工的渝怀铁路并不在“重庆——长沙”一级轴线上,有必要从渝怀铁路的某一点建一条连接线到石门,使“重庆——石门——长沙”一级轴线形成,这样,有1亿多人口的成渝地区的客货流就可以经过湖南省会长沙,从而带动湘西北的发展,这也是重庆东通道中到华东和华南最便捷的沿江大铁路的一段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宽度垂直于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围的地带构成的国土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也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陇海——兰新经济带可以说是次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第三条国土开发主轴。振兴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乃至21世纪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促进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国内市场和需要,有利于巩固西部边疆。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实施必须以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前提。 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中部地区的陇海——兰新经济带范围包括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及若干地级城市,如下图所示。 2.以加强同东南亚、南亚经济联系为目标,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 云南是我国西南最重要的对外通道,而且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至此,一个包括10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大东盟终于成为现实。东盟10国拥有5亿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近10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市场经济规则已初步建立,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南半岛经济圈正在形成。东盟各国对我国都比较友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南半岛最大的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称。她流经6个国家,流域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流域内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南昆铁路已于1997年12月建成通车,穿越滇、黔、桂3省区,西起昆明,南至南宁,北接贵州红果,全长899.7公里,年输送能力近期为1000万吨,远期为2000至3000万吨。南昆铁路为沟通西南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南昆经济带是西南地区潜在的重要国土开发主轴,昆明是南昆经济带的西桥头堡,昆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南昆经济带的形成。铁道部正在对连接东盟与我国云南的泛亚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修建泛亚铁路,对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给予云南的昆明某些类似上海浦东的政策,鼓励云南和东盟国家加强经济互补联系,积极参予中南半岛经济圈的形成,使之成为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桥头堡。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之一。 广西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也是南昆经济带的东桥头堡。早在1992年党中央就把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地位加以确定。目前,大通道的框架基本形成,并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广西连结大西南腹地和东南亚地区桥头堡作用正在显现出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这一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建议在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新设立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4587平方公里,人口515.8万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 3.在图们江地区新设立一个面向东北亚的大珲春经济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找到解决的“良方”。关键是迄今为止没有给东北地区创造一个便利的对外开放窗口,把它与国际市场以最便捷的通道直接连接起来,而图们江地区就是我们建立这样的对外开放窗口的最佳区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华南地区以广东省为中心的广州——深圳——香港来比较,我们可以把UNDP推出的“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中的“小三角”当成一个“虚拟香港”来看待,吉林省的长春市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就相当于广东省的广州市,那么,一个包括现在的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的大珲春经济区就相当于东北的“深圳”。换句话说,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在我国的图们江地区完全有必要新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由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两市一县构成,总面积153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5.63万人。这样,在东北地区由长春、哈尔滨和大珲春经济特区形成一个增长大三角,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就会活起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难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从东北地区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图们江地区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为了推动我国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的发展,以及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迫切需要以大珲春经济特区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二)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 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的标准是:(1)坚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2)符合国家国土开发总要求,列入国家国土开发纲要的重点开发区;(3)有较好的交通、通讯设施,或可能安排重大交通、通讯设施,靠近铁路、江河等交通干线,和城市体系沟通,或者处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全国全省都有较大的辐射能力;(4)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已探明储量大或远景极大,水——能源——原材料配套程度较好,资源质量、结构好,近期或中长期有开发前景,可能形成大型综合重工业基地;(5)具有庞大的工业固定资产存量,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做出贡献,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需求前景良好,特别是重要能源或进口替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重大意义。 根据研究,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限定范围内有以下14个区域可供选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西部地区:(1)蒙陕宁河套地区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稀土、特种钢材业综合开发区。(2)陇海线西段——黄河上游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铜、镍、铅、锌、铂族有色贵金属材料工业综合开发区。(3)兰新线西段——准噶尔盆地以石油为主的石油、煤、金、铬能源多金属综合开发区。(4)塔里木盆地石油及石油化工综合开发区。(5)长江上中游的三峡经济开放区。(6)云贵川攀西——六盘水以煤、铁、铜、铅、锌、铝、磷开发为基础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重化工综合开发区。(7)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区。(8)阿尔泰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宝石综合开发区。(9)柴达木盆地以钾盐为主的盐化工综合开发区。中部地区:(10)河南以火电、铝冶炼和煤化工为主的焦作——郑州地区。(11)湖南以岳阳、湘潭、株洲、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2)湖北以黄石、鄂州、武汉、荆沙、宜昌、襄樊、十堰等地市构成“三角”形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3)江西以九江、南昌为主的经济重点开发区。(14)安徽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巢湖、合肥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三)在中西部地区确定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 针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的特点,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精神,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宗旨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在中西部地区(考虑到少数民族问题,这里也包括广西和内蒙古)的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市内,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或相当于自治州的地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在该地区选择一个有可能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中心或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区域,确定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实行特别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这些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主要由各个省区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央和国务院给予支持、协调和指导。湖南省只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该州的永顺县芙蓉镇至古丈县罗依溪一带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所在,如果在这里设立一个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则可以促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从而带动周围县市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旅游业是目前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的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在这些地方建立旅游经济开发区,可以逐渐培养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确定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西双版纳,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陕西的西安,青海的青海湖,甘肃的敦煌等为旅游经济开发区。 总之,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根据工业化战略论、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论、以及区域经济学的点——轴开发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提出了上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见附图)。第一个层次之所以选择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联系起来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考虑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这里考虑到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选方案。而且笔者认为,新设立两个经济特区和支持昆明的发展也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第二个层次有的区域是在两大经济带上的,这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以选择的范围。第三个层次,应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委托省区市政府操作。我们选定了这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后,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设计了。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宜采取“超特区”模式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绩以及国内外情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应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应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针对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针对云南昆明,针对新设立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应实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把过去20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用于上述区域。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有大量的游资需要向区外寻找投资机会。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只占4.2%,而自筹和其他投资已占到67.4%,利用外资占到9.1%。可见,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资。因此,国家只要向上述区域投入已经在东部取得成功的政策措施,就可以吸引东部地区和国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从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从那时起到现在,无论是政策制定部门还是学术界,人们都忌讳谈论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特区的政策或设立新特区。而今天,印度都提出要学习中国的特区政策,我们却忌讳再提。实际上,80年代初期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4个经济特区和后来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作为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场。当初,由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创办经济特区是非常成功的。今天,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加强装备工业的进口替代,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完善工业生产力的纵深配置,巩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被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中央领导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拿出过去办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来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让国内外的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有利可图,才能吸引他们前往。 近年来,国家采取增发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这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两年民间资本的投资没有带动起来,外商直接投资也明显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如何把外商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取重大举措把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推向世界。 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是要不要采取特区模式的问题,而是必须采取“超特区”模式(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超特区”模式,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政策概念,指在选定的区域内,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并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制定比特区更优惠的政策,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很广泛,即使是我们选定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昆明、“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也很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在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上,而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就是说,在上述区域内采取引进外资和内资并重的引资政策,坚持对区外开放和对国外开放并举,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 (二)对于上述新设立的2个经济特区以外的区域,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项目实行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其优惠的程度要超过特区,如企业所得税可以定为8%-10%,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6-10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可以规定时限,如从获利年度起15-20年内享受。 (三)国家根据国力的增长,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国家主要负责大型引水工程项目,以铁路干线为主的骨干交通、高速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尖端科技军事工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甚至直接的投资补贴,从而让国内外投资者成为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积极引导他们投入上述区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既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 (四)由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是以对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资源开发产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国家要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创造投资渠道,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或者组建一些新的产业投资基金,以集中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开发,甚至可以探讨设立从证券二级市场直接筹资的西部开发基金(限定只能投资西部上市股票)。国家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政策性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制定《西部开发法》。国家已设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应对各部门制定的西部开发政策措施进行统一协调,并设立西部开发政策咨询委员会,由产官学(有经验有学识的人)和西部地方代表组成。 (六)借鉴美日等世界上先进国家支持本国落后地区发展的经验。如日本针对占国土面积22%的北海道开发,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定员88人)、在当地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局(定员7466人)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从1952年以来,制定实施了6次开发计划。目前,我国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只有10个编制,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把国务院扶贫办并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充实其行政能力。在企业登记方面进行改革,降低投资者到上述区域内投资的进人门槛。 (七)日本最近把以前的政策银行{包括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合并设立了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建议在国家开发银行内设立承担该项职能的机构,并且加强它。允许西南西北分别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发展银行。 (八)在用足用好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在吸引人才上要先从吸引干部人才着手,作为指导性政策,建议县及县以上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20%到30%向东部发达地区、军转干部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中公开招聘;县以下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30%到50%向当地的打工仔、打工妹、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进行短期培训。这样,短期内可以全面提高当地干部素质。 (九)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开发,保护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效用,切不可一哄而起,滥采滥挖,以免破坏资源。 (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江河的上游和发源地,生态十分脆弱,在资源开采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环境。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议实行“超特区”模式,实行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如果这一政策出台,必将大大鼓舞中西部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将形成对一般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巨大的有效需求,减缓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潮”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力,扩大就业;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像当年南下深圳、海南那样,到中西部地区去建功立业;就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一轮内外资投资高潮;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