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在美国读文理学院是不是不好找工作?

是不是读文理学院的一般都要继续读研究生,或者有些人只读本科是因为有家族企业?

随着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年龄不断下沉,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一种学校叫做“文理学院”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从一开始对于文理学院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宋氏三姐妹,冰心,希拉里,乔布斯等名人就读的学校,到现在希望真正能够了解这一类学校有什么特点,适合怎样的孩子学习和就读,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要不要去美国读文理学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理学院。在维基百科上对于这类学校的定义有三个重要的元素:


NO.1强调本科教育;绝大部分文理学院只提供学士学位,并且本科课程几乎都是由教授直接授课的小班化教学;也有很少的文理学院会提供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往往是这个学校最强势的学科比如卫斯理安大学的数学、布利莫尔学院的生物化学等。总体来说,专注于本科精英教育是文理学院的一大特点,也因此大部分学校以college(学院)来命名,美国部分地区比如麻省的规定更加严格,只有提供研究生学位的大学才能以university(大学)来命名。


NO.2强调通识教育大于职业化导向教育;虽然不少美国综合性大学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提供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在没有确认专业方向之前尽可能探索不同领域的学科,但是在文理学院学生有可能整个本科阶段都沉浸在博雅教育的海洋中,到研究生阶段才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


NO.3大部分文理学院颁发的是文学(B.A)或者科学(B.S)学士的学位,只有少数学校能够提供(B.S.E)工程学士的学位。有个别在某些专业非常突出的学校,比如华盛顿李大学的商科、库珀学院的建筑和工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导向比较强的学位,其他绝大多数文理学院都不会有独立的商学院、工程学院。当然,不少学校提供了跟综合性大学的2+2或者2+3项目,比如波莫纳学院和加州理工的3+2工程专业,曼荷莲学院和达特茅斯开设的3+2本硕连读项目。


向左转|向右转



其次,我们来看看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顶尖的小型私立综合性大学比如耶鲁、达特茅斯、莱斯大学其实跟文理学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今天我们拿出来作比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或者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知名私立院校和文理学院之间的对比。


向左转|向右转


俊彦(Master Baiter)曾经就读于圣奥拉夫学院 数学和哲学双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目前在波士顿准备开始工作。数学是这个学校最强势的专业之一,毕业后获得PhD学位的比例位居全美最高,而对哲学的爱好,从高中时代开始就陪伴他一路走来,在逻辑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上都让他始终保持独特的视角。


他认为文理学院最大的优势在于:教授非常认真。其实相同的专业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安排上,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是大同小异的,然而教授的投入程度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别。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俊彦学长把这两者和中国国内的高中做一个横向比较:


“文理学院的价值观是以培养学生为导向的,因此学生的反馈极其重要地影响了教授的学术价值甚至职称评选。某种意义上,学生对于教授来说,可以说是衣食父母。(尤其是那些刚刚博士毕业并打算以大学终身教授为目标的小年青们)。除去一些入门级课程,文理学院大多数核心课程人数都控制在20个以下。我在LAC就读期间,经常直接与教授探讨问题,这在很多综合性大学里很难做到,原因很简单:课堂人数太多,以及教授主要是讲解核心思路。


对于很多综合性大学来说科研可能远远比教学重要。教授只要科研能力够强,能拉项目,也许可以极大弥补教学上的不足。举两个例子来说,第一个是听一位综合性大学学长说的,曾经有一个老教授对年轻教授说,“你一天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才是备课。” 话虽然有点极端,但是其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很多大型综合性大学由于现实原因,教授只负责讲课,课后批作业和考卷都是由助教完成。第二个例子是亲身经历,我本人后来去了一所综合性大学读研究生,有教授每节课都迟到10分钟早退10分钟,整个上课过程也就是一字一句读课本,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系里不可撼动的地位。


目前在国内,公立高中和大部分私立高中一个班级也通常有三十到五十个学生,因此从客观角度来说,每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投入度比较有限。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高中教育的感受其实和美国综合性大学可谓异曲同工。


虽然可能会有学弟学妹问,教授很认真又怎样呢,如果我们足够努力的话,这些在课堂上依靠老师能获得的知识,我们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获得。但是我觉得,与教授关系贴近,是一笔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个人感觉,老师不仅仅是教授技巧与知识,更多在于传递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思考方式。在LAC的那几年,我接触过的教授从三十岁到八十岁都有。年纪轻的,在努力学着与学生沟通,年长的早已将学生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西方文明独有的文化现象,是从古希腊的教育精髓中一脉相承下来的,也是我认为去文理学院学习最大的意义。”


关于文理学院的劣势,俊彦也做了客观评价:


“大部分文理学院都位于非常偏远的山区。文理学院注重远离功利主义的抽象思维的培养。鼓励非功利化的思考和活动。在本科四年里,我每一年春假都参加了学校基督教组织的义工活动:去北美各个城市、农村做义工,免费帮各个社区打扫街道、刷油漆、铺地板、做马桶、拔萝卜、种田、施肥、做木匠、修房子、清理马舍、给流浪汉送食物等等。虽然很多同学都做得非常快乐,但也有不少中国同学非常痛苦。他们大多数来自于中国发达城市,家境殷实,生活品质较高。这个时候,无法直接兑换成现实支票的义工、哲学或者思考方式都成了天上虚无缥缈的云,感受不到实际的效应。


另外,由于学校太偏远,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三千多人的闭塞小村庄,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村民。我们的生活颇具原始风味,食物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农场的,但是学校食堂的烹饪方式实在不敢恭维,找工作的劣势也会体现出来,无论是面试还是实习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去大城市读研究生。”


最后,说到再选择一次是否还会就读文理学院,俊彦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要去啊。我现在都费解,自己当时怎么能力排众议,做了这么正确的决定。我觉得自己的人格就是在本科形成的。”


向左转|向右转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触:现在的年轻人在18岁-22岁之间,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具有热诚的目标和未来规划方面的思考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父辈当年无法企及的高度。无论是选择文理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标准。我们的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在老师和同龄人的沟通中,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不断总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如何抵达自己的目的地。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从学龄前阶段就开始不断加以训练和引导的。特别欣慰看到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文理学院的经历,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和思考。


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文理学院的教学质量、师生关系和对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力都众口一词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当然文理学院相对比较偏僻的地理位置,过于理想化的校园氛围也是需要我们的家庭经过慎重思考的。总体来说,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人文社科、基础理科和艺术等教育有强烈兴趣的,愿意接受严苛学术训练的,且相对有比较明确研究生计划的学生会是首先考虑文理学院的群体。另外,有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就明确专业方向的学生,比如商科、工程或者建筑、艺术设计等,也可以优先参考在这些领域有特别强势学术力量的,或者跟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开设3+2等项目的文理学院,是专业水平和时间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1
  其实文理学校学生的基础会比综合性大学要好一些,所以研究生院是喜欢要文理学院的学生的.找工作跟专业和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以本科教育为主,特征是注重全面综合教育,设置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区别于以就业为重要指针的各种专业学校或技术高校。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这些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往往不亚于哈佛耶鲁等综合性大学,因而成为很多美国贵族教育子女的首选。
第2个回答  2010-08-21
其实文理学校学生的基础会比综合性大学要好一些,所以研究生院是喜欢要文理学院的学生的.找工作 我觉得跟专业和个人的能力与品性有很大关系 就算哈佛人类学毕业的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第3个回答  2010-08-16
多数文理学院确实就业难度比综合性大学要难。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学生数较少,二是地理位置多数偏僻。受这两项因素影响,很多大公司不愿意去文理学院招工,因为这样会提高他们的招工成本。跑300公里招3个人肯定没有跑10公里招20个人划算。

所以,由此你应该可以得出推论,处在大城市的文理学院就业并不差;处在偏远地区规模较小的大学,就业并不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