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人物性格形象.作者在艺术上如何刻画李广这一人物形象的?

分析<<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人物性格形象.作者在艺术上如何刻画李广这一人物形象的?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一生戎马倥偬,立下了辉煌的功勋。这篇传记,塑造了李广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射击盖世,骁勇善战,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军事才能,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厚道的品性。

分析<<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人物性格形象:

本文先写匈奴人对他的敬畏。李广居右北平时,他的对手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几年当中都不敢前来侵犯。这说明他的行动极其神速,能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近前,犹如从空而降,使敌人闻风丧胆。这是从侧面表现他的神威。接着又提到射“虎”一事,他以石为虎,中石而没镞,这表现他武艺高强,不仅射技精确,且有神力。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正因为有如此武艺,在战场上他表现得从容沉着,“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武艺高强而又胆略过人,这是李广作为一位军事将领最可贵的品质。

李广的这种品质在右北平一役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叹为观止。在远离大本营又无援军的情况下,匈奴左贤王以十倍兵力包围了他,可他毫不惊慌。为了稳定军心,他当机立断,派儿子李敢去敌阵进行“武力侦察”,而李敢也大有乃父之风,“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用事实说明了敌军不难对付。但敌方依仗人多势众依旧攻得很急,而汉兵死者过半,箭也即将用尽;这时李广又想出了新的办法,他命令战士们“持满毋发”,由自己动手,射杀对方的副将,终于挫损了对方的气焰。这样经过一昼夜的力战,次日援军赶到,匈奴不得不撤围而去。

作为一位军事将领,李广还有与士卒同甘苦的精神。他得到了朝廷的赏赐,就把它分给部下;行军途中饮水吃饭都很困难,“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如此关爱士卒,士卒也衷心爱戴他,真可谓情同一体。从李广自杀消息传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一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作者在艺术上如何刻画李广这一人物形象的:

一、抓住富于特征的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是《史记》人物传记所共有的一大长处。《李将军列传》也不例外。

比如作者写李广善射。一方面,以“广家世世受射”,“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作概括的叙述介绍,另一方面,又抓住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视之石也。”以石为虎,引弓而发矢,竟然“中石没簇”,显示了他臂力强劲非凡。用这样独特的细节来写他的善射,使人对次过目而不忘,印象极为深刻。

又如李广爱好射箭。“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如果没有“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这一细节,“专以射为戏”的叙述就显的空泛,而有了这一富于特征的细节,“专以射为戏”就显的具体可感。而且,李广“画地”不画其他而专画“军阵”,又十分符合他的将军身份和长期从戎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细节,是李广所特有的,作者正是以这样“特有”的细节,写出了李广独特的个性。

二、运用对比手法来烘托李广的形象,使这一人物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非常高明,他们虽仅三人,但与中贵人及所率数十骑兵交战,“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但李广出马后,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还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使他们的惊人射技在李广面前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利的突出了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

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程不识与李广俱为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私交也很不错,但治军风格迥然不同。程不识带兵,法度谨严,“正部取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至军簿至明”。而李广治兵却极简易,不讲部行伍阵,“省约文书事”,甚至“不击刁斗以自卫”。然而,由于他待部下宽厚,甚得士卒拥护,士卒“咸乐为之死。”李广振臂一呼,士卒无不奋勇向前,加上他胆略过人,所以尽管治军不讲法度,匈奴却对他依然深怀畏惧。通过对比,作者描绘了程、李二人的带兵作风。而李广治军之简易随便,在与程不识之严谨认真的比较中显得更为独特、富于个性。妙处还在于,他这样违反常规带兵,居然也“未尝遇害”,这就更加显示出了他的胆略和才气超人,反映出了匈奴对他的畏惧之深。

三是同部下吏士的对比。右北平之战,李广所部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者过半”,而且箭矢也快用完。这时,“吏士皆无色”,而李广却“意气自如”。通过对比,益发突现了李广临危不惧的英雄虎胆。

四是与李蔡的对比。李蔡论才能“在中下”,论名声则“出广甚远”,然而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身为列侯,“位至三公”。李广智勇、才略、军功、威望,无一不强过李蔡,却始终“赏不行”、“无赏”,“官不过九氰”,身不得封侯。作者以李蔡为镜,映照出了李广所受待遇之不公不平。而且还以这鲜明的对比,指责了朝廷赏罚不明,刻薄寡恩,致使英雄抱恨,揭示了李广所以含愤自杀的根本原因。

http://lanlingsun.blogdriver.com/lanlingsun/109911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3
对比《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迁明显的厚此薄彼,卫霍收复和朔,开拓河西,横绝漠北,而他们的传记上只有几个干巴巴的首虏数;李广明明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战功,却被吹得神乎其神。没有战功,就从个人战斗力上着手比如射石虎、射匈奴射雕者。李广武功盖世,勇猛过人,又能如何?他是将军,不是游侠,个人战斗力再强,指挥的军队打不赢仗,那也是白搭。不明白某些人的想法,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个人战斗力强就一定是个好将军,就算仗打得再臭,那也是“数奇”。
对于那几次战斗的描写,在下对司马迁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笔下,败军之将也可以如此风光。兵败被俘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本应是丢人的经历吧?可是在小迁筒子笔下却是那么光彩照人,甚至成为了他是名将的论据。
司马迁虽厚此薄彼,但还是终于历史的,他还是描写了李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迹,如:狭怨报复,私杀霸陵卫;不讲信用,斩杀俘虏。而后世人,尤其是后世文人,对此绝口不提,却把李广的死推到卫青头上。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在万人以上的大战中没有打过一次漂亮仗,对着这样一个将军,有谁会放心把前锋那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有谁会为了把这样一个未必胜任的人推上前锋的位置,而不惜违抗圣旨?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於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飞将军”是在兵败被俘又侥幸逃脱之后得来的。而纵观《史记》,没有一个具体事例能证明:“李广能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近前,犹如从空而降”,多是莫名其妙的就被包围了,然后十分英勇的突围。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代军功靠的主要是首虏数,而不是名气的大小。用现代军人打比方,中国人有几个不知道杨利伟的?又有几个能把咱们几位的军委副主席的名字全叫出来的?
真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说李广智勇、威望强过李蔡也就罢了,说什么军功强过李蔡,我倒想问问李广到底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功?是擒获敌人的小王了,还是斩首、俘虏数远多于我方的伤亡了?
人家李蔡可是规规矩矩的拿军功封的侯,没托关系,没走后门。
“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