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如题所述

人的身体由五蕴组成。即色、受、想、行、识。有相为色;领纳名受;取像曰想;迁流为行;分别为识。蕴者积聚为义,谓积聚生死之过患,亦曰“五阴”。阴,以阴覆为义。无明黑云之所阴覆,盖覆真性,摄尽有为。人的身体没有一个真实的不变的东西存在。是五蕴的组合。是五蕴的假象。 之前写一篇文章《略谈“无我”》 佛法的“无我观”是区别与其他宗教及哲学的。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学基本上没有敢于承认无我观的。三藏教中修别相念主要是讲苦、空、无常、无我。别相念者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从五蕴来入手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第一是从色蕴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那?当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脚,医生说要截肢,为了保命我们不会在乎脚。然而别人踩了我们的脚,我们可能会很在乎这是我的脚。到底这只脚是不是我?为什么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认识。现代的医学发达到可以换脏器肢体,到底那个被换去的是我还是换来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我无自性,是因缘和合的我,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是从受、想、行、识上分析,这四蕴属于心所法。那么我们只分析识蕴做一个代表。我们的前一念和后一念到底哪个是我?如果后一念是我,那么前一念所做的因,为什么要后一念受果。到底哪一个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还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后我们看佛法中的无我观是非常科学的,而这个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称为析空观。这个分析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适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当佛陀无我观提出后,很多人非常害怕。想既然都无我了,谁修谁证、谁在轮回、谁在念佛。正是因为无我所以才会有轮回,正是因为树立无我观才种修行的因念佛的因。如果真有一个不变的我,那么我们会自己作主,不去轮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因为无我,才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常是无奈的。
  那么这个无我观有人会误解为断见。认为既然无我了就及时行乐,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无我观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断见。正因为无我(这个我无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续。无我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常见。佛法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就落入常见,这种常见的人会认为人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如某些宗教认为精神不灭论。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对于外道有十四难句佛陀不回答。佛陀为什么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生提问大学的问题,佛陀给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反而会更糊涂。当这个小学生读到中学读到大学的时候佛陀在讲他就会明白了。《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小乘经的三法印(印证小乘经典)即一、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三、涅槃寂静印。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大乘经典中经常说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伪存真,这个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么这个真我是不是和无我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见地上的矛盾呢?
  其实这个本身并不矛盾。因为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发心,而菩萨正是因为建立了无我观行菩萨道的。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面谈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众生说。《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到如来藏等属于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无为法即离因缘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这些名相理解为有我。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说明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达到一念 守住一个念头 放下一切 就可以 但是很难很难
第2个回答  2013-12-13
执着生我见处事伦理以他人的角度思量。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佛说无我,忘我,并不是要你真正的忘记自己。如果连自己都忘了,佛用什么来菩度世人呢?  何为“忘我”,忘我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平常心,是要你在受你欲念左右时,你要抽身而出,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看事,看物,也就是世人所说:旁观者清。这样你才能观你自在本性,看事物就能透彻,佛为何能洞察世事呢,就是因为佛有一个平常之心,是以说观自在本性者皆如来。  也就是说,你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大问题你要淡看之;小问题你要重看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你就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也就是佛所说的悟法的一种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2-13
当你极度安静的发呆时候,就可以。去听听祷告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