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宾被杀之谜

如题所述

拉宾被杀之谜是指伊扎克·拉宾于1995年11月4日,奥斯陆协议不久,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王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之后,一名极右翼激进犹太主义分子伊盖尔·阿米尔(Yigal Amir)用一把装有自制达姆弹的九毫米口径左轮手枪袭击了他。

他对着拉宾的胸口开了两枪,再向他的背部上补了两枪,后拉宾在特拉维夫伊契洛夫医院的手术台上不治身亡,此事件还未有人发表负责申明。

扩展资料

暗杀者是一名反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举行和谈的犹太学生,暗杀拉宾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和谈进程,以色列官方早在集会开始前一周就收到可能有枪手袭击的报道,而遇刺地点到医院的路程仅5分钟车程,最终却花费20分钟才抵达。

随即,官方成立委员会调查法庭,在访员as Yael Abecassis、律师的带领下,对抢救医生、保镖、司机、现场维护秩序的军警、拍到遇刺画面的民众以及凶手等相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上交给法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扎克·拉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8

拉宾被杀之谜:

拉宾遭暗杀身亡后两个月,以色列电视台“第二频道”播出了震惊世界的“凯姆普勒录像带”。这以后的10年来,尽管媒体仍在关注拉宾之死,但这盘重要录像带被有意藏了起来,从未在以色列电视台或互联网上出现过。

这盘录像带的制造者——当年的业余摄影师凯姆普勒在以色列电视台上露过一次面后,也像从人间蒸发一样,就此销声匿迹。

和1963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一样,拉宾遇刺案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引起人们的很多猜测。私营网站运营商卢特斯坦因在他的网站上列举了以色列官方文件中关于拉宾遇刺的一些前后矛盾的说法,同时上传了未经删节的“凯姆普勒录像”,供以色列公众分析。

到目前为止,一个最有名的猜测是一个名叫加米什的人的推断,他认为刺客埃米尔确实参与了暗杀拉宾,但他没有打中拉宾,真正的凶手躲在拉宾车子的后座。埃米尔的枪响后,保镖把拉宾推进车子,这个不知名的凶手开枪打死了拉宾。

拉宾被杀背景:

1995年11月4日正是犹太人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节假日。在这一天拉宾将会和10万名支持他的民众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前举行集会,而集会的主题就是“要和平、不要暴力”。

在集会开始前以色列安全部门建议拉宾穿上防弹衣,因为有关刺杀拉宾的传闻已经是人尽皆知,但是这个建议被拉宾一口否决了,因为他相信他的国民不会刺杀他,一旦穿上防弹衣就是对参加集会人员的不信任,这有损于他的形象。

在会议上拉宾和众人一起高唱《和平之歌》,在集会上拉宾深情地说道:“我从军27年,只要和平一天不到来,我就会一刻也不停息的努力下去。”

在集会结束后拉宾在保镖的拥簇下离场,在此期间拉宾还不忘和周围热情的人群握手致意,就在这时一名保镖因为阻拦民众而漏出了一个空隙,随后一位名叫阿米尔的法律系学生抓住了这个空挡,拔出手枪向拉宾连开数枪。

在人群的一片惊呼声中拉宾倒在了血泊中,由于人群拥堵,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拉宾被送往了伊赫洛夫医院,晚上11点15分拉宾在医院不幸离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因为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可他在1995年11月参加一场和平集会时,被一个反和平的极右青年阿米尔刺杀,并很快身亡。阿米尔被当场抓获,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说是站在拉宾身后两米,向他背部连开了3 枪。可事后的调查却让我们不相信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刺杀案件。当天拉宾的尸检报告上注明拉宾身上的致命子弹是从胸口进入,穿透心脏,并且能肯定是一个职业杀手拿枪抵住拉宾的胸口射击的。看来在表面凶手阿米尔的背后还有一个真正凶手,那他究竟是谁,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行刺? 第二次暗杀 拉宾死后,报纸上揭露说早在当年7月就有人向政府举报过阿米尔有刺杀总理的企图。但是不知为何没有引起重视,这是故意放纵还是无意忽视,让人怀疑。拉宾的保镖声称刚听到枪声,他就把总理压在了身下,可是遇刺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血迹,这让人怀疑拉宾是在驱车去医院的路上被第二次暗杀。更奇怪的是,拉宾的司机当天表现十分反常。这位赛车高手兼作总理的职业保镖,他居然用了2 0 分钟才把总理送到医院,实际上那段路开车5 分钟就能到。他声称是一时迷了路,这似乎是睁眼说瞎话。而在汽车到达医院时,连一个迎诊的医生都没有!一系列不正常的事情让我们怀疑拉宾遇刺案的真相是什么。这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人去世已经好几年了,可谋杀他的真凶何日才能缉拿归案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4-07
拉宾的“以土地换和平”和解方针获得了很大的政治支持,几十年的战争让以色列国内也人心思和平。但是效果不佳,以色列没有得到想要的,引发年轻人的不满(年轻人血气方刚)。
一,土地是个硬通货,和平是个软承诺。土地送出去了,移交了过户了就没有了,再打回来可没那么容易。和平承诺的主动权永远在承诺方,承诺方可以反悔,可以试探,可以打擦边球,这两个筹码本来就是不对等的。比宋朝的“以岁币换和平”更不靠谱,岁币至少是分期付款的,和平一年付一年。
二,巴方没有履约能力,巴勒斯坦不是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土地在以方手里,政府上令下行,可以出兵强迁土地上的犹太定居者和反对者。而和平不在阿拉法特手里,阿拉法特是靠着给巴人画饼获得了巨大威望而成为人民代表的。以色列交出土地可以提增阿拉法特英雄形象,但是阿拉法特无力也不敢约束其它派别手里的武器,他是 只能提出要求而不能履行义务的领导人。哈马斯开火,巴勒斯坦警察可不敢去抓。
三,哈马斯不能允许功劳被阿拉法特拿走。一旦阿拉法特在停火状态下拿回土地,功劳全归阿拉法特。一旦和平实现,哈马斯等其它武装组织存在意义是啥?政权全归了法塔赫了。所以色列越交还土地,就越提升阿拉法特威望,就越促使哈马斯等政治竞争者破坏和平。反过来又让以色列右翼感觉拉宾就是个汪精卫,只看到土地送出去,和平承诺全是阿拉法特的空头支票。
四,阿拉法特满足不了巴勒斯坦人想要得更多。自古以来,军事英雄大家服气,有真本事真勇气真拼命的门槛,一般人达不到。而谈判功臣大多受质疑的,动动嘴皮子谁都会,别人不服。“你开价一百签约,我也能啊,那是人家同意的价格,说不定我开价一百二也能签下,我功劳更大”,虽然谈判者拿到一百块,但在别人眼里你可能赔掉了(想象中的)二十。何况谈判往往是妥协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一定是希望的打折扣成失望。巴以之间并无土地共识,其它领土争端是局部,而巴以争的全部。现在巴方要求1967边界,但在1967年巴方要的是181决议边界,而181决议不被阿拉伯承认,因为那时要求“以色列赶进大海”。期望值可以无限的(渔父和金鱼)提升。所以任何“和平共存”的方案都会被人骂成“卖国条约”。阿拉法特只敢要价,连还价都不敢。不然“该如何还价”问题就会引爆巴勒斯坦自已。
五,拉宾死后阿拉法特放弃了和平。拉宾死于本国的极右势力,阿拉法特又悲痛又恐惧。众所周知,阿拉伯更加激进更不妥协,它们失去的基本上战场上失去的,在谈判桌上很少失去。如果阿拉法特在和平条约中妥协了什么,他不会比拉宾安全的。甚至阿拉法特认为自已的没妥协,在其它巴勒斯坦人眼里就是妥协了。开价越高越爱国,“阿拉法特开价一百块,我开价二百块,我比阿拉法特更加忠诚。有人开价五百块,那就是五倍的忠诚。至于以色列肯不肯,那无法否决我的忠心”。因为拉宾死于本国极右分子,以色列举国哀痛,这个情绪很大压制了极右声音,给了继任者巴拉克更大的自由度。巴拉克的条件比拉宾更优厚,但阿拉法特不敢签了。这是巴以最接近达成协议的时刻。
后来和平走不通了,以色列换了方向,利库德上台。阿拉法特用阿拉伯语鼓励恐怖袭击,用英语谴责恐怖袭击,努力在两个方面维持自已的形象。沙龙围困了阿拉法特,在他离开权力之际,宣布了单边加沙撤军。显然是想给继任者送个礼,也拔出这个泥潭。结果被哈马斯摘了去,巴权力机构还没有捂热呢。加沙由此成为哈马斯向以色列射击的基地,沙龙这笔也做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