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鸿章的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李鸿章之功:
1。组建淮军。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清军一路败退,到后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这个时候的江南士绅,已如抱团老鼠,危在旦夕。李鸿章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组建淮军,前往抵抗太平军。当时是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当听闻李鸿章招募之后,纷纷上前投靠,而李鸿章也通过他在两淮地区的关系,使得淮军顺利组建,以致后来成为一支雄师。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也许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一群被清朝压迫到底,进而奋起反抗的无辜平民。李鸿章率军强势镇压,实在是助纣为虐。但首先李鸿章是清朝大臣,自然为清廷效力。再者以当时的情况,长期内耗只能加快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镇压是必然的。最后如果不镇压,真让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平民,领导一个国家,这以后的事情会如何,便无需多说了。
3。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清末积弊,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铁骑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国,抵不过列强的船坚利炮,成为实实在在的“东亚病夫”。在顽固派死守祖宗规矩,不图维新之时,李鸿章顽强的站了出来。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可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思,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最好。“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空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李鸿章当时是内阁最高职衔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岁李鸿章”的灯花。李鸿章在诗中居然也露出“大国使臣”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在历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戊戌变法前后,李鸿章已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却曾举棋不定。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时,李鸿章暗地向康有为通风报信。当慈禧完全占了上风,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由徘徊观望到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糖糊匠”之责。但回天乏术,不久他自己却死于内外交困中。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15
  年代 年龄 生平事迹  1823年(道光 3年)  1岁 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1840年(道光20年) 18岁 中秀才入学  1844年(道光24年)  22岁 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25年)  23岁 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1847年(道光27年)  25岁 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道光30年)  28岁 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3年)  31岁 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丰6年)  34岁 9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1858年(咸丰8年)  36岁 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  1862年(同治元年)  40岁 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3月署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   1863年(同治2年) 41岁 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64年(同治3年)  42年 率领淮军各部攻入常州,大肆杀戮太平军。清廷赏骑都尉世职  1867年(同治6年)  45岁 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1869年(同治8年)  47岁 二月兼署湖北巡抚,12月被任命赴贵州督办苗乱军务。  1870年(同治9年)  48岁 七月开始办理天津教案,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1871年(同治10年)  49岁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同治11年)  50岁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74年(同治13年)  52岁 10月与日本签订《北京专条》,结束日本出兵台湾的事件。12月调文华殿大学士   1876年(光绪2年)  54岁 6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赴烟台谈判;11月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出洋学习   1879年(光绪5年)  57岁 就琉球事件,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会晤   1880年(光绪6年)  58岁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2年(光绪8年)  60岁 奏报试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派马建忠与法使宝海商定越南办法三条   1885年(光绪11年)  63岁 奏请设立天津武备学堂,四月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1886年(光绪12年)  64岁 与奕儇等人自大沽赴旅顺巡查海防  1889年(光绪15年)  67岁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1年(光绪17年)  69岁 二月校阅北洋海军;奏请筹办关东铁路  1894年(光绪20年) 72岁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   1895年(光绪21年)  73岁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6年(光绪22年)  74岁 赴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并顺带周游欧美列国。6月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  1898年(光绪24年)  76岁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光绪27年)  79岁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诏赠太傅,予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