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所说古人对于从师的态度是

《师说》中所说古人对于从师的态度是

古人认为的从师之道在于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作为老师来对待。
老师并不一定就只是一个人,所以说圣人无常师,就是说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比自己有学问的都可以做为老师,所以也有了后面的弟子不必不如师,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就觉得比学生懂的多,其实同前面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定义为不耻下问,达者为师。
如文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圣人无常师。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4
在《师说》中,古人对于从师的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作为老师来对待。这表明古人在对待从师的态度上非常开放,不因地位、年龄等因素而受限。
2. 老师并不一定就只是一个人,圣人无常师。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比自己有学问的都可以做为老师。这表明古人注重向他人学习,只要他人有自己不懂的知识,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3. 从师是为了求知。作者在《师说》中明确指出,从师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疑惑,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因此,对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人们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比较严谨的,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深入学习。
综上所述,古人对于从师的态度是开放的、多元的、严谨的,注重向他人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
第2个回答  2017-01-17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