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构成有哪三条规律

如题所述

歇后语的构成的三条规律如下:

1、后一部分解释前一部分的意义。

2、后一部分不仅解释前一部分意义,而且谐音双关构成新的意义。

3、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

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

2、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3、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4、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扩展资料: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5
比喻。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谐音。如: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别解。如:隔墙扔孩子——丢人。

有的歇后语是两者兼有,如比喻兼别解,谐音兼别解。
别解是民间歇后语最典型的特色,歇后语主要就是靠别解取得诙谐幽默的效果。
别解就是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由歧义代替本义而构成。
第2个回答  2016-12-26
鸡脑壳安在鸭颈上――不对头
第3个回答  2016-12-25
形象,押韵,上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