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二王八司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题所述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二王八司马事件(805年),或称永贞革新,就是十几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之一。这次彗星般耀眼而短促的革新,由于两位旷世文豪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深深卷入,更加令人瞩目。

王叔文和王伾堪称唐朝奇人,两人都是浙江人。王伾是杭州人,唐德宗李适末年任翰林待诏(尚未安排正式官职称待诏),一手好书法,被委派为德宗太子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是绍兴人,此人原任苏州司功(苏州地区辅佐官员),因一手好棋,经人推荐进入东宫教李诵下棋。恰好李诵也爱琴棋书画,师生相得益彰,其乐融融。王伾诙谐,与李诵玩得最亲热。王叔文沉稳,智谋突出,“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李诵对王叔文更敬重。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志大才疏的唐德宗病死,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刚刚登基就中风了,此后一直躺在病床上,没有真正处理过国事。比较奇怪,接替唐顺宗处理朝政的不是太后、皇后、宦官,而是王伾、王叔文。

“二王”当然指代王怀、王叔文,“八司马”则是文官集团中与“二王”走得最近的八位高官,其中一位就是写出《黔之驴》的柳宗元(其他七位分别是刘禹锡、韩哗、韩泰、陈谏、凌准、程异和韦执谊,没想到写出了《陋室铭》的刘禹锡。

在“二王八司马”领导下,大唐帝国进行了一次治标不治本的革新,史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虽然只有八个月,却是晚唐昏暗政局中最为靓丽的一笔。

公平地说,“二王八司马”确实找到中唐政治腐败的正确的切入点,他们动手的第一个对象是京兆尹李实。当时,京兆尹(相当于今日首都市长)是最没势力的地方大员——总不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训练军队。而且,李实是一个罪大恶极罄竹难书的人。在“二王八司马”弹劾下,李实被贬为通州(四川达县)长吏,京师内外“人人相贺”。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七月二十八日,顺宗在宦官及藩镇持续压迫下,逼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拥27岁的太子李淳称帝,是为唐宪宗。

离李纯正式即位还差三天,宦官就开始清算。八月六日,诏书下,贬王叔文为渝州(重庆)司户(辅佐官员)。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王伾到贬所即病死。十一月,下诏贬韦执谊为崖州(广东琼山)司马,韩泰为虔州(江西赣州)司马,韩晔为饶州(江西波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陈谏为台州(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广东连县)司马,程异为郴州(湖南郴州)司马,是为八司马。

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李诵去世,终年46岁。他实际只当了6个多月皇帝。这一年,宪宗下诏命令54岁的王叔文自杀。永贞革新彻底失败。

永贞革新有哪些教训呢?

一,时运不济。顺宗由于身体羸弱,实际当皇帝才半年多。就在这几个月里,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总发动机停转,改革产品当然下线。

二,权力基础薄弱。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两相对比,一个是大树,一个是浮萍。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

 据史学家漆侠考证,“二王八司马”实际执政只有146天。这146天,电光石火,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示和教训,成为绵延千年的一个沉痛话题,却给寒冬中的大唐帝国带来一丝回春之意。此后十五年,唐宪宗为宦官毒杀,帝国中枢彻底失去了合法性,帝国的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