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年例的文化活动

如题所述

除“睇(看)年例”所看到的喜庆活动外,吴川的“食年例”(请亲友吃年例宴)更是远近闻名。
吴川人做年例,往往是整一条村做年例,周围村庄的群众都不得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称“吃年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例曾被当作:“四旧”,一度中断,但年例“吃”的内容还是保留下来。
年例宴请是吴川年例的重头戏,爱讲面子、重情义的吴川人特别注重年例宴席的“表现”,他们舍得全年挣钱年例花,手头拮据的也要摆一、两台宴请亲友,那些工头老板、阔绰人家花几万甚至十数万元摆十数、几十台,宴请一、两百人,全席山珍海味是常有的事。做年例为的是吸引更多的亲友前来赶热闹,哪一家吃年例的人来得越多,门口泊的汽车越多越靓,就越有面子。吃年例只需传个话,不用发请贴的,客人也不用封礼,有的有钱人家还给吃年例的亲友派“红包”呢。有吃、有睇、有钱派,去做年例何乐而不为呢?因而很多人逢例必到,不请自来,还呼朋引伴凑数去给主人凑热闹。主人花钱赚足人气只要人多热闹就觉得体面,根本不在乎你来的是谁,认不认识,因而有不少人闹出了“吃完年例还不知谁请”的笑话。
吴川人热情好客、出手大方,喜庆宴席之丰盛闻名粤西,年例酒席亦无二至,每席都有一、二十道菜式,除传统的炸子鸡、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扣肉等菜式外,腰果、名贵菇类、白果糖、大虾、水鱼、海参、带子、白鲳、鲍鱼、鱼翅汤也是年例常见之菜式,有的还有清蒸大龙虾、原盅雪蛤,几百元一瓶的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和轩尼诗、XO等洋酒,更有甚者还有每人一盅冬虫草原盅炖品呢!每台酒席一、两千元是常有的事,吴川年例宴席之高档、丰盛令人瞪目结舌,粤西无两。吴川个别大户人家年例时还请来大宾馆的厨师和全套餐具,在自己的家里摆自助餐做年例宴请亲朋呢,一应俱全的中餐美食(其中还有鱼翅汤呢)、西餐糕点随来随吃,“任吃唔嬲”,把年例宴又提高到一个新档次。 元宵节期间是吴川年例最集中、最热闹的时节,其中城区梅菉庆赏元宵和做年例活动的大型和热闹早已闻名粤西。每年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节期间,是梅菉和周边的瓦窑、隔海、隔塘、梅岭、梅菉头等地的年例期。每到这个时节,这些社区和村庄都会捏泥塑,搭花桥、牌楼、花塔,制作飘色,并从正月十五元宵节起让人观赏,还于正月十六、十七两天组织几千人的仪仗队、彩车队、民间艺术队伍到城区进行环城大巡游,每年都吸引各地数十万人前来观看,形成了闻名省内外的吴川庆赏元宵欢乐活动的品牌和独具特色的吴川年例文化,铸就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
吴川市区——吴川元宵,梅菉镇的民间艺术可是赫赫有名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吴川市梅菉镇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梅菉镇民间艺术的“四绝”是:飘色、泥塑、花桥、花塔,历年来曾经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四绝”的来历跟梅菉镇的“年例”密切相关,因为在“年例”中,各种汉族传统艺术都要竭尽所能,表演给神看。梅菉镇的“年例”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因此梅菉镇从“年例”敬神的历史渊源中发展出了吴川民间艺术的“四绝”。 菩萨从庙里出来,到“社境”的各个村子巡游,每个村子都不得有一个或几个“摆盅”的场所,这是“起年例”的重头戏。每个“摆盅地”摆上几直张方桌,村民从家里挑上上好的水果及糕糖,装在盆子里,摆在方桌上,供菩萨“享用”。旧时还有道士在掷“杯较”(把一个木质的圆木对切开两片,问神时往地上一抛,两片切面向上谓之阳较,两片切面向下谓之阴较,一上一下为圣较)。
仪式上大放烟花炮竹,还有舞狮子表演。年例的当天中午,还举行游神和“摆醮”。“摆醮”形式与“摆盅”相同,不同的是供品由水果、糕、糖改为“三牲”(鸡、猪肉、鱼)。 在吴川的梅录头村,每逢农历的正月十八和三月初五的年例,都不得不提貔貅舞表演。
这习俗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凶猛的野兽貔貅。据说貔貅长得像狮子,但比狮子凶猛,它见鸟兽就吃,见人就咬,弄得人们谈“貅”色变。一天,一个樵夫到山上砍柴,被貔貅追上吃掉了。这刚好被土地公碰见,他拼命上前相救,无奈功力不够,不到几回合土地公就败下了阵。后来他向北极玄天大帝(北帝)禀告貔貅作恶之事,北帝派童子紫薇手捧金印前来对阵貔貅。紫薇童子虽然武艺高强,法力无边,但是亦不是貔貅的对手,几十个回合后,渐处下风。情急之中心生一计诈败让貔貅吃掉。身处貔貅肚子之中的紫薇童子拼命地踢打,痛得貔貅满地打滚。貔貅只得哀求饶命,愿意投降。紫薇便把它作为坐骑。自此山林恢复了太平。紫薇降服貔 貅 这日,恰好是农历的三月初五,当地人们为了感谢北帝派紫薇童子为民除害,便于工作把该日定为北帝诞。又把紫薇降服貔貅的过程编成舞蹈,每年的正月十八年例和三月初五年例(北帝诞)都舞一番以作纪念。 吴川人的年例,文化品味很浓。除了舞狮子、舞貔貅、飘散色巡游外,还唱山歌、演木偶戏、演大戏。
旧时年例,有些村庄请人唱山歌。吴川山歌,拟七言绝句,押韵,语言通俗显浅。唱歌时,拾设歌台,请三个人唱,一个歌师,一个歌手(女人、称作姑娘或歌妹。解放前由麻风病人充当,解放初多为盲妹充当)。歌会开始时,歌师、歌妹登上歌坛,先唱贺神歌,然后两人对唱。所唱的歌,大致分为相思歌、古人歌、字眼歌、物件歌和纺纱传、落南传(指到南洋去谋生)等。唱完后与“歌搅”对唱(歌搅是群众中喜欢唱歌的人,很有急才。歌手与歌搅对歌,是歌会的高潮)。笔者小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家乡年例曾举行过山歌会,至今仍记忆犹新,可惜山歌会如今在吴川亦已消亡。
吴川年例有些村庄还演木偶戏。吴川人叫木偶戏为“鬼仔戏”、“鬼儿戏”。吴川的木偶戏有三种:一种是单人木偶,流行于长岐、浅水、兰石一带,另一咱是小班木偶,流行于吴川流不息西南各镇,唱吴川山歌腔,再一种是大班木偶,又称粤剧木偶,唱粤剧腔。有些大班,日场木偶演出,夜场演员演出,故又称阴阳班。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还有少量单人木偶班,演员多是六七十岁的老艺人。
演大戏。吴川流不息人称粤剧为“大戏”。大戏在吴川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村村有戏班。改革开放后,每逢年例,几乎村村演大戏。每逢年末,政府都组织粤剧春班订戏会,来自两广粤剧团的演出经纪人瀑满会场。有的富裕村庄的年例,一场子近十万元的省粤剧团,能一口气连演十晚;有的村庄同时邀请两个粤剧团“双拍台”,一连演几个晚上。
吴川的古老年例活动,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积极意义不容忽略,它既联系了亲情、友情,增添了喜庆气氛,弘扬了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刺激了夸张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