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的概念诠释

如题所述

所谓“通俗文学”的唯一特征只有一个,能够接受的对象是广大的,但其内在的价值,却未必是 “不登大雅之堂”的。回过来再看“通俗”二字的解释,“通”者“达”也,也就是创作的作品和接受的对象即读者之间,应该是交流大于障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最佳欣赏效果。“俗”者,大众也。其实,能将说的写的东西为大多数人接受、喜爱并产生思考,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在人类群体中,“大众”才是真正的绝对概念,而“精英”永远只能是相对概念。正因为“大众”是永恒的绝对多数,我可以说,通俗文化将永远存在。再来看 “俗”这个字,从人从谷,两山之间水流也,长流不息、无止无休,极为形象的说明了人本身就像浸润在永不间断的流水中一样,生活在“俗”之中,所以说“俗” 才是人类生存的本质。苏大的王尧说:“俗,是所有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既然这样,当我们谈论通俗文化、通俗文学时,又何必羞羞答答、难以启齿呢?
有的人在心里面自说自话的就会构筑起这样一条公式:“俗—世俗—污浊—庸俗—恶俗—卑劣”,可以说非常可笑。其实平心静气的回头看一看所有民族的文化、文学、艺术,它的起源就是“俗”。比如说,我们今天一提起《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从民间的丰厚土壤中孕育、产生从而兴旺发达的。就拿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而言,在产生的当初,就是不折不扣的通俗小说,真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在今天,哪一样不是一说起来就是让人肃然起敬的“高雅文学”?美国的“蓝调音乐”(Blues )今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高级音乐范式,都说明着通俗与高雅在时间因素中的奇妙的相互转化。从空间因素来看,随着不同地域尤其是国家的变化,通俗与高雅艺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比如,名满天下的《飘》(Gone with the Wind),在美国人眼里大概只是部家庭妇女读读的通俗小说,然而传入中国以后,就俨然成了美国文学的代表之一,有多少专家在研究、讲授着它?再比如,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大师伏尔泰,他极为欣赏并改编为歌剧的《中国孤儿》,它就取材于我们的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而这样的作品,本就是在戏班子里演给老百姓看的,这不是通俗文学又是什么?
因此,可以认为,俗文化、俗文学是孕育催生高雅文化、高雅艺术的母体。吴小如先生说:“俗文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母,……任何文学体式,都是由俗而渐变雅的,所谓雅文学,无非渊源于俗文学,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普遍规律。雅与俗既能进行转化,也就有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彼此间的独立性。”
因此,1994年北大的一群年轻博士重新评定“20世纪文学大师”排位时,将金庸列在鲁迅、巴金、沈从文之后位列第四,引起的轩然大波,其实是无知无谓的。这反而意味着有头脑的人对文学本质及其发展历史的清醒认识,这才是真正的“解放”。
但不可否认,通俗的身后,也永远拖着一条“庸俗”的尾巴。要避免让自己陷在庸俗之中不可自拔,是否要锻炼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品位呢?我到现在还认为, F 4之流才是真正的庸俗,俗不可耐,这类货色打着通俗的旗号,拼命要把你拖到庸俗之中还洋洋自得,这是很不能令人满意的“伪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