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写《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可以是对名著的某主要事件或主要任务发表评说。可以是感悟式的,评说式的。
每部一篇,1000字左右。
切记,不要网上有的。要全部是自己写的。
[email protected]发我邮箱。
发我邮箱!!!

第一回 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最大的感受是认为“天子不重贤而重奸人,让百姓人心思乱,已至不祥之事出现”。有大青蛇从梁上飞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有虹于玉堂;山崩裂等。张氏三兄弟巧得无书,要推翻汉朝建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汉帝要发榜招募义军,于是又引出了刘关张三引起结义,又引出曹操。这小说的开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 开篇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一段恰恰又写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备善动口,不善于动手,多愁善感。关羽:英勇、大胆、敢做敢为。张飞:鲁莽、大胆。曹操:老奸巨滑、聪明。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张角得天书之时那华南老仙对他说:“……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异必,必获恶报“。而张角后来竟说:“……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这张角若当了皇帝就等于萌了异心。虽说汉朝也很腐败,但也轮不到他去改朝换代呀,何况他说:“乘势取天下”“可惜”证明也说明他的狼子野心,这样的皇帝能比汉桓帝好到哪里去呀?也就是说,他成为反国逆贼,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从文中,得几处知识: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飞,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瞒。

这便是我从《三国演义》中第一回中所得的知识、教训了。

第二回 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他和关羽一样,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立下了卓越功勋,被称为“万人敌”。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第三回 读后感

第五回 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五回主要有2个著名故事——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三英战吕布,那三英?、刘玄德、关云长、张冀飞。这回关云长出动还有那二人仅与吕布打平手,可见吕布有这三兄弟的优点,所以能以一对三,如果他投靠刘备,起码能与赵云平起平坐吧!这走马灯一般厮杀让观战之人看呆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步弓手一个马弓手会如此这般的厉害。

现在来说,华雄和吕布谁更厉害?我认为吕布更厉害,不仅仅因为他能以一对三,因为他有耐心,可以打的时间长一点,而华雄是快刀斩乱麻,快快了事为目地的去打,一半真才实学,一半的鲁莽,而吕布有真才实学,能又打别人又护自己,比华雄强百倍而不止,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这一篇开头来看,曹操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会想办法,而且遇事会思考,重用贤人,如李典、夏侯敦,这对他以后统一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他能让人臣服,他让卫弘把家底拿出买东西,卫弥照办,想一想,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钱捐了,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可见,曹操有多少大的信任度呀!也难怪他手下有这么多可用之材,可信之将呀!

第八回 读后感

呵呵,好一个连环计,好一个美人计。英雄因为美人而成为了狗熊,这是本回的一个中心,一个重中之重的要点。

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诱之,董卓、吕布也太没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当,去破坏父子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美人儿。王允太聪明太厉害了,而且心存国家,为救国向一个比自己低不知多少倍的一个妓女,下跪,虽说有些不好意思,但毕竟也是被逼无奈呀!也是可以谅解的了,何况这是一个多么明智之举呀!

再说一个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她的作用是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她是一个两面派,即谁也不得罪,谁也得罪的人,她在凤仪亭与吕布幽会,她要投湖之类的举动让吕布更喜欢她,是她与吕布相处的点眼之笔,而且她更偏向吕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吕布勇力,才敢与父亲董卓相斗而董卓有资本,有能力把董卓揍一顿,而吕布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他不敢把父亲怎么样。这两个男子汉受不住貂婵的美貌,也难怪,貂婵是“一点樱桃启降唇,两行碎玉喷阳春”呀!这让哪个男人不动心呀!!

最后,吕布还是怕董卓,儿子毕竟怕老爸,吕布在战场上威风,在家里软弱,害得失去心爱之人,而又不能诉说,也难为他了。

王允太聪明,貂婵太美丽,吕布太软弱,董卓太厉害,唉!

第九回 读后感

今读到第九回,读完这回,我不反拍案叫绝,他让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篇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回味,就是董卓与貂婵开玩笑说把她给吕布,貂婵大惊,这“大惊”二字用的妙,开始,我想,这貂婵大惊,她惊的什么?现在,明白了,有2层意思,第一,如果把自己给吕布,那争吵就没了,自己就没什么用了,不能给义父王允机会让他高兴了,那么,不但自己不幸福,那王允就白费那儿,多脑细胞了,而且王允的计划就全泡汤了。所以貂婵以自刎相逼,为什么?万一董卓不打算改,自己不就白死了!不会的,因为她已明白董卓的心了,董卓,是不会轻易让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燕的美人去死的,所以貂婵已明白自己死不了,而偏要做样子与董卓看,以让他打消把自己送给吕布的想法,仍去做吕布、董卓之间的引火线,只要有一点热度,两个会打起来的,而且,吕布是百分之二百可以赢得这场比赛的,因为吕布还是比较年轻的。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大为震惊,在吕布赢了这场“比赛”之后,董卓死后竞暴尸于市,无人收敛,尸大都称贺,而对尸体也十分痛恨,为什么?我记得说周武王死后,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们自动去武五墓前磕头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似的。周武王与董卓一比,天壤之别,但同为做人,干嘛不做好人呢?其码,不要落一个暴尸于市的下场吧。“得民心者百姓爱,失民心者众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岂敢不如此?

好好做人吧!

第十八回 读后感

今读完第十八回,也正确无误的认识了别人认为老奸巨滑的曹操。

有两个地方让我对曹操产生好感:

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

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

曹操太伟大了!!

第十九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

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

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看了十分吃惊;当刘备住刘安家时,刘安因没有肉而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吃了。真是……,唉,无话可说。为了一个仅小有名气的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真是狼兽不如,幸好,刘安没跟着刘备,说不定,有一天会把刘备也杀了呢。

人心呀,难以猜测。

第二十回 读后感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

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讲去征张绣时,士兵口渴,骗大家去吃,于是士兵有了力气,口中有唾就不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我想,这等于是骗了士兵,如果再有士兵渴时,再用此计一定不会成效,而且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大家就不相信曹操了,曹军就不击自垮了,但怎么说曹操还没笨到家,所以,不到被逼之时是不会用这“杀手锏”的,曹操的做战和策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为刘备祈祷吧!

第二十五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伉领教了云长的忠,程昱的阴,云长的英勇,曹操的小心。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本回中有惜刀杀人一计——程是说:“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了袁绍之兵,经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刘备真的死在这一计上,那云长也一定不会放过曹操,因为云长也是有头脑的。

当关云长夸张飞时,曹操大惊,心想以后如果遇到一定要小心,把这话写在衣服底上,这写出了曹操的细心、认真,我不如他。他把话写在袍底,又记住这话,又不失“尊严,这个法儿真妙”!!

这一回,还有一个重点——斩颜良.颜良与华雄一比,就比不去了,这也一定让人看呆了,关公太厉害了。

第二十六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深为关云长的刀法而折服。

“暂颜良,诛文丑”两名大将,被袁绍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名大将,让关云长不费吹恢之力的杀了,不得不说,关云长被叫做“武圣”,真是名不虚传。关云长“下刀”有三个要点:“稳、准、狠”。只有“稳”才能手起刀落,将对手斩于马下,否则当他再斩时,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准”,同样要找敌人的弱处,否则如果内穿护身甲,就白斩一刀,同样会丢掉小命。对敌人,要狠,否则敌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斩时有怜悯之心,那日后麻烦大了,会后悔的。关云长值得每个人学习。无论对学习功课,还是对待敌人。

还有一人承认了关羽是“武圣”,这人是袁绍,他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可以他对关羽的佩服已入本三分。试想,一个颜良和文丑加起来可把败十几个“上将”哪一个关云长就可以打败曹操了,当然是单挑。而且,看样子,那个人得了关云长,打仗就有了三分底气,毕竟他是世人皆知的英勇无比的将士。

最后,关公还是守大义,去找他的头头——皇叔刘备了,曹操虽不乐意但在小山头上约的三事自己答应了不得不照办,但又不明说。别人都说曹操是奸人,可我认为他和关云长一样,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别人而已。

我佩服关云长,更佩服曹操。

第二十七回 读后感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太厉害了,充分表现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自信、稳重。

过五关斩六将,哪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哪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

在东岭关,关云长与孔秀打,并不精彩,但颇有温酒斩华雄之像,也反衬出关云长的刀法如何精辟,看!“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体横马下。”一刀就结果了孔秀的性命——谁叫他如此执固呢?这样活该。

在洛阳,有孟坦和韩福来当那个“托儿”,“托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孟坦被斩成两段,试想这要多大的力量呀!当韩福向他射了一箭,而且是尽力身了一箭,中关公左臂,按说,他该像别人中箭一样落下马来,可这钢铁汉子毫不在乎,用口拔出那箭,血流不住都毫不在意,并能给自己报仇,把韩福也杀了。

在汜水关,卞喜软硬兼用,可毫无作用,毕竟“邪不压正”,一个叫普净的和尚告诉关公卞喜的恶意,关公才有所重视。不能太看表面,要看人心呀!

对要看人心,在王植的荥阳哪里也有一个好人——胡班,他告诉关云长王植的恶意,关公马上收拾出城关公的小命是胡班救的,关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

在黄河渡口,那个秦琪也没用,只会说漂亮话,没真才实学,被一刀了断了性命。

写完,我忽想起一句话——“狼面对羊,不论是一只还是一群。”

第三十六回 读后感

这一回,有两个要点,第一,写单福——也就是徐庶,他的才能无法在刘备这里继续帮刘备;第二,写单福推荐孔明来帮助刘备,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单福的周易真是厉害,能知未来之事,才避过了敌人的偷袭;他精通八卦,才破了那“八门金锁阵”,可惜他的老母被曹操捉去,当了诱耳,来钓这徐庶这条重量级大鱼。忠孝不能两全,要我,我也会选孝,毕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是生我养我最关心我的人,亲人只有几个,天下英雄才子有好多。不过这徐庶也是倒霉,忠孝两不全,在曹操那里吃白饭,在几年之后,他不发恢作用那在曹操眼里就是饭桶,毫无价值,说不定,还会成为与刘备相通的一个大大的间谍。

好在因祸得福,失去一条鲤鱼,换来一条大鲸鱼,失去徐庶,要得到诸葛孔明,并不是坏事,何况徐庶在曹操那里毫无用处,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足以证明徐庶与诸葛孔明一比就比下去了。

不过当徐庶去卧龙冈见孔明时,孔明已明白刘备一定比不过曹操,一定会先倒下,但刘备的人品会让他考虑,可见人品的重要。

为刘备能知孔明而高兴吧!

第三十七回 读后感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第三十八回 读后感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第四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佩服刘备的仁义,佩服赵子龙的英勇、忠诚,鄙视曹操虚伪,唾弃刘琮的软弱。

刘备的仁义人人皆知,所以当他“逃难”时,民从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更表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政策。如果刘备“以已为本”为原则那人们不相信他,那么,人心分离,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当刘备明知带着百姓,行军很慢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带着百姓,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没有战乱的地方。有大仁义者,刘备也!

我佩服赵子龙,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当我不到自己要保护的人——刘备的家人时,就敢到愧疚,之后尽为寻找,当找到甘夫人,就下马泣哭,以表道歉,而且一路上,杀尽了曹操的几名大将,有淳于导、夏候恩、晏明、张合、马延、张觊、焦触、张南、钟绅等人,而且有8个人是他边抱阿斗边打赢的,真是不容易啊!

曹操太虚伪了,刘琮给他开城门,他不感谢,反而至他于死地,他还不如动物呢!太无耻了,仅仅是为了以绝后患,唉,世上还有这样的人,真是形同无有呀!!!那刘琮也真是的,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姓刘,去投刘备多好呀!不去倒好了,被自己帮过的一个人给杀了,不仅杀自己,还连累了老母,真软弱,真懦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面内自省也!

第四十二回 读后感

读了这一回,有一个地方让我很不明白——刘备为什么把赵云辛辛苦苦救回的小公子阿斗掷于地上,又骂了几句呢?

经过反复思考、阅读,我认为他是在安慰赵云,也就是儿子与大将相比,大将更重要一些。而当时保护刘备妻儿是赵云的任务,当儿子失散,把他找回,也是赵云的正当工作,而安慰赵云,说糜夫人死了阿斗还活着,你把他救回来就很好了,或者说你没有必要去救,只要你活着,比什么都好。但是刘备这样做,会不会让赵云伤心呢?你看,赵云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救出的小主人,刘备竟不屑一顾的掷在地上,这也说明了救他回来多此一举吗?刘备这样太不礼貌了。

不过张翼德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曹操退兵,并少了一员大将,这真是太厉害了,只说了三句话,而大体意思是一样的。试想一声雷,只会把人吓一跳,而张飞说三句话把一个人吓死,这要多大的声音才可以呀!如果舌战群儒时,孔明写稿,让张翼得读,嘿嘿那白面书生,就吓死了十多个了吧!

看的出来曹军很怕孔明,一有特殊情况,就有人说:“又恐是孔明之计”或“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等等,太可笑了。

刘备身边的“英才”真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0
sorry~~偶懒,文笔很差,不能帮上忙哈
第2个回答  2010-08-10
这个东西不用帮你写啊,上网一搜一大把,然后你挑有用的凑起来就可以了
建议你看看蔡义江那本讲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书,那上面分析人物分析的蛮好
第3个回答  2010-08-10
同学,是如东的吧,我也在愁呢
第4个回答  2010-08-10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