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有黑点的鱼叫什么名字?感谢。

如题所述

这个鱼叫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俗称鲈鱼、花寨、板鲈、鲈板。花鲈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

扩展资料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鳞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体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习性

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

食用价值

鲈鱼生长迅速,个体大,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其肉佳美。古代诗人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

在沿海一带,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0.4克,热量100千卡,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20.23毫克,烟酸1.7毫克和微量维生素B1

参考资料: 花鲈.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6

背上有黑点的鱼叫鲈鱼。

鲈鱼外形特征: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

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鲈鱼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扩展资料

1.鲈鱼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

2.鲈鱼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

3.鲈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还含有维生素B2、烟酸和微量的维生素B1、磷、铁等物质。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可以治胎动不安、产后少乳等症。

4.鲈鱼虽小,名气颇大。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对松江鲈鱼作了尽情的赞美。

5.生活习性: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东海、渤海较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鲈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4

图片中的鱼为:花鲈

关于花鲈介绍如下: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俗称鲈鱼、花寨、板鲈、鲈板。花鲈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

花鲈形态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鳞小,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体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花鲈习性

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

分布

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此鱼喜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处,亦可进入江河淡水区。

扩展资料

食用价值

鲈鱼生长迅速,个体大,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其肉佳美。古代诗人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在沿海一带,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

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0.4克,热量100千卡,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20.23毫克,烟酸1.7毫克和微量维生素B1。

养殖条件

1、池塘条件。

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亩~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暴晒,在放养前10天~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千克~100千克,隔天另加漂白粉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2、饵料投喂。

花鲈掠食性强,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

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米~7米,搭设投饵点,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撒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混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

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3次~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

投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大投饵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

3、苗种放养。

花鲈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1000尾~1500尾为宜,同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加产量。

4、水质调节花鲈属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毫克~6毫克/升)、透明度在30厘米~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色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

前期,由于鱼小,温度低,水质容易控制,加水、换水周期可长一些。随着鱼体的生长和渔池生物量增加,应做到勤巡塘,经常注入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9月~10月温度适宜,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不可忽视水质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4-19

    真鲈科      Percichthyidae       花鲈属       Lateolabrax    海生鱼类

    下图为    日本真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  ,  俗称 花鲈、七星鲈

    鱼体延长,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下颔及犁骨皆长有绒毛状齿带。前鳃盖骨后缘具有锯齿,体被小栉鳞,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侧上部有不规则的黑斑,背鳍硬棘12至15枚;背鳍软条12至14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体长可达102厘米。

    栖息在淡海水交会处,会上溯至淡水域觅食,性情凶猛,属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重要的食用鱼及养殖鱼类,适合各种烹饪方式食用。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等海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