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及其作用。

如题所述

很多家长认为蒙氏教育是个新玩意,进入中国也就这十来年左右。

事实上,早在1929年,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张雪门就出版了他的《蒙台梭利与其教育》一书,(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张雪门,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教育家,其实我很喜欢清末民初那个时代,人才辈出,都是有民族信仰有专业素质的人。)比之更早的是,日本人今西嘉藏所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于1922年就被翻译到中国来。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文章则是在1914年的《教育杂志》上,几乎与此同时,江苏省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当我们看到这些材料时,不能不感叹,当时的中国距离世界多么近,那些先进的思想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传播到中国来!而在1949年以后,我们反倒长期隔绝于世界文明的大门之外,当我们再次看到蒙特梭利的名字时,时光已经进入八十年代了。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蒙特梭利认为:“生命本身在运动,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导它的活动,就必须观察它,不带先入之见地去了解它。”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工作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孩子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蒙特梭利在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注意孩子外表的成长和活动,还应表现在对孩子成长和活动时内在需要的观察。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敏感地觉察孩子的反应,从而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引导,促进孩子的发展。

但目前很多所谓的蒙特梭利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够,并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去观察孩子,从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观察者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比如在观察过程中只用眼睛看,却不懂得用心去聆听、去思考,很少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孩子内心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步骤,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转移。

举例说明:我带过的一个小女孩,刚刚来到蒙氏教育的时候,很少去自己主动选择工作,而是一直呆在老师的身边问“老师,我做什么”,但是当老师引导她去做一项工作但是没有陪伴她的时候,她会在教室里游晃,嘴里还一直念着“太没意思了,太没意思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女孩的奶奶,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引导者,她会去安排小女孩的一切事物:“你去做一下拼图,把那个汽车的拼图做完”、“你去做一下上堂老师教的工作,把它复习一遍”……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跟小女孩的聊天、跟奶奶的咨询和跟其他老师的讨论和沟通,我们大致分析出这个小女孩是已经习惯了奶奶的指示,一旦失去了具体指示,她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已经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基于这个判断,我们有针对性的和小女孩进行互动,和奶奶进行聊天,慢慢的引导孩子产生探索的乐趣,尝试让奶奶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

而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教具之外的,教具只是一个载体,借由教具我们来观察孩子内心的需求。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太建议家长们购买家庭蒙氏教具的原因之一,教具,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教具后面所呈现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