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关于以“静听”为题的作文提纲

以“静听”
关于从哪些方面来写“静听”
请给予具体提纲!

1.把握好以记叙文为主,兼顾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大小作文相结合的整体格局,切勿求全怕漏,面面俱到。

  2.求准,求精,求实效。突破几个关键问题,促成学生写作能力的迅速提高,确定复习的相对高起点。

  3.抓住特点,揭示规律,进行典型训练,以个性带共性,练好一个,带起一片,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4.多题型,多角度,一材多做,靠少而精的不断变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教师批改有机结合,在不失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取得作文批改的实效。

  基本训练

  A组题

  一、记叙文——自拟题训练

  在人生的旅程上,你已经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在这十几年里,一定有一件事情,使你一想起它来,心就怦怦的跳,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或者高兴得手舞足蹈,或者愤恨得怒目圆睁,或者惊讶得目瞪口呆,或者羞愧得无地自容,或者忧郁得缠绵悱恻……——自拟题目,把这件事如实地写出来,写得越生动具体越好。写时要做到:

  1.要敞开心扉,抒发心曲,把内心深处的感触写出来。

  2.走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的误区,分好自然段——事件的一个发展过程就分成一段。动笔前先列个提纲。

  3.一笔一画地写字,一丝不苟地使用标点符号,行款格式要正确,卷面要整洁,力争不涂不改,没有错别字。

  (这是一次开放式的自由作文。写的是自己最熟悉、感触最深的亲身经历,因此大多数学生不但感兴趣,写得比较轻松,而且能写出真情实感,能写得比较生动具体,再加上这次要求的条理清楚、书写正确、文面整洁,不少人的成绩能达到二类,部分人能达到一类。有些要求,例如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虽然没有提出来,但多数同学能自觉做到。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反映的是自己的心声。这是被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不妨一试。)

  二、议论文——给材料训练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魏巍同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后,立即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热”,“学习最可爱的人,支持最可爱的人,做一个最可爱的人”成为全民族的口号,魏巍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家。

  近年来,在中学生中悄悄的兴起了一个“追星热”。不少同学的课本、日记本、文具盒上贴着刘德华、林青霞的照片,把他们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同学中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些人,似乎显得“太土气”了。

  请以“有感于两种‘热’”为题,写一篇短评。写时要解决好下列问题:

  1.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选好角度,提炼出鲜明正确的观点。既不能超出材料范围,又要角度新颖。要防止观点游离于材料之外,更不能撇开材料,另立观点。

  2.要摆正叙议关系,合理安排叙议比例。叙为议设,议从叙出,以议为主。要防止叙大议小,叙议参半,不伦不类。

  3.掌握写短论的基本思路:引(引述材料,提出问题,揭示论点)——议(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进行分析)——联(联系实际,具体分析,进一步论证论点)——结(做出结论,唤起行动)。

  4.安排好结构、层次,分好自然段,处理好详略。上述思路,并不意味着全文三大段或四大段,一个论述层次就可以分成一段。各段不能平均使用笔墨,要有详有略:引述材料要概括,不能照抄;提出问题,揭示论点,要鲜明突出、干净利索;论证论点,要进行分析,力争透彻、深刻;联系实际要恰当,讲究分寸,以理服人;做结论要水到渠成,言简意赅,并有感召力。可归纳为:

  (附图{图})

  5.学会分析:一是就事论理,使事实与观点融为一体,起证明论点的作用;二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讲一些道理。要防止观点加事实,或用事例代替分析。

  6.要有强烈而鲜明的感情色彩,适当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这是一次比较规范的议论文训练。目的有二:一是建立写作复习的高起点;二是发现问题,以便今后解决。)

  三、应用文训练

  读了《英雄本色》(见自读课本第五册第二课)以后,你一定为活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李玉安隐“功”埋名40年的英雄本色所感动。请你给李爷爷写封信,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倾诉自己向英雄学习,做跨世纪“四有”新人的心声。要做到:

  1.写前先阅读《英雄本色》。

  2.写时感情要诚挚,说自己的真心话、实在话,不要空喊口号,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

  3.书信的行款、格式要正确。

  (设计这次训练的目的之一是为用共性带个性作准备——下次要用书信带起介绍信等9种专用书信和与专用书信相关的通知、启事、海报,完成超过三分之一的应用文复习任务。)

  B组题

  一、记叙文——基本程序训练

  (一)单项片段训练

  1.观察、描写一种自然景物——风、霜、雨、雪、雾、霞、烈日、洪水……,任选一种,课外观察。写时,要抓住特点,描写状态和变化,融入一种思想感情。

  2.观察、描写一两个特定环境中的人,也就是你观察、描写的那种自然景物中的人。写出他(她)遇到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出他(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他(她)的一种思想性格。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要热爱生活,带着强烈的感情实实在在的观察,要有真情实感。要选好观察对象,观察自己最喜爱、最感兴趣的人和事物。观察时,要确定好观察位置,或定点观察,或动点观察,或散点观察;要选好观察角度,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或环视。要采取恰当的观察方法,或正面直接观察,或侧面间接观察,或按时间顺序观察,或按空间顺序观察。观察要细致,要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抓住细节,反复揣摩特点。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或比拟联想,或递进联想,或猜测联想。一边观察,一边锤炼词语、选择句式和修辞方法。最后写出观察结果。

  (二)综合成篇训练

  以“──中的故事”为题,将观察结果写成一篇记叙文。做到:

  1.从自己的观察所得中提炼出一个鲜明正确的中心思想。

  2.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最佳记叙顺序——或顺叙、或倒叙、或插叙,并按自然段列出写作提纲,注明详略、过渡、照应。

  3.以叙述、描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设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从加强基本功训练入手,巩固上次自由作文的可喜成果,保持学生作文的相对高起点。单项片段训练侧重“开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综合成篇训练侧重“导流”,解决“怎么写”的

  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9
又是冬了,有雪的季节。
干干的空气里,除了雪花,再没一点湿润的味道。
我总是在想,如果下一个冬季我依旧在雪地里颤抖,依旧对晴天叶公好龙,那么我的眼睛是否会像今天一样明亮。所以爱把眼睛放在窗旁,闭上,慢慢的走进黑暗。
静听雪落。
然后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不知白天,不知黑夜。如果这是个幻想的话,那我甘愿做个梦里的人,永远沉默下去。

走在人潮的末尾
每天,都迎接无数的阳光与无数的困倦,还有人潮里那几乎停滞的思考。于是习惯了——索然就习惯了——走在人潮的末尾,静静的听风拂过耳畔的呼唤,静静的看背影里将完未完的故事,静静的把回忆与眺望放逐在无边的天际。
于是每天就这样,走在人潮的末尾,享受人生最平凡的快乐。带着回头时无限的感叹,带着远去时的几缕清愁,遥望星空的痕迹,遥望尘世的我,遥望一次次温柔的感动。
走在人潮的末尾,我试着学会真实,把生命的点点滴滴溶到雪一样的单纯里。
然后,随心走远。

走在音乐的末尾
没有音乐,我也许不明白什么是生活。
那是轻灵的感觉,或激昂,或平淡,时而春风料峭,时而夏意绵长。
就像了却了所有繁华的归宿,保留一丝心底的平静。
于是我也平静了,平静的走在音乐的末尾,听自深远的地方传来的只言片语,听毫无瑕疵的简单与脱俗的释然。
是的,就是这样。心在逃避,也在陶醉。我知道以后的路很长,或许我不该对此产生疑问。但那片刻的悠远,那片刻的自我,却又让我无比充实。
走在音乐的末尾,我看到了命运的弱小,我学会了独处一世的感觉,还有,在起伏着的、变化着的美妙中,我明白了,我应找找到自我。
然后,留住。

走在文字的末尾
我时常会想,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我们有所有生物都不及的智慧和情感,并付之于语言加以表达,而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拥有文字,可以把感情与时间珍藏,无论地老天荒,无论沧海桑田。
大概是基于这种原因,我爱上了文字,也习惯了走在文字的末尾。没有疾苦,没有忧愁,我乐此不疲。
走在文字的末尾,是沉思有凝望,是坚强还有释。是梦想和谐的鲜艳,是青春无羁的释放。
我习惯了这种朴素、简洁与精神的美,追随着从不苍老的足迹。有时候是一只笔和无数的时间交织结合,这样便来了我蹩脚的文字组合,也有了我对回忆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才有了一如往日的面庞,刻着曾经和沉寂的面庞,刻着清晰与朦胧的面庞。有时候有时候又是一块键盘和无数韵律的融汇贯通,这样便来了我细碎的章节和莞尔与凝重的每一页。
走在文字的末尾,像童话里的纷扬大雪,把世界覆盖成一片圣洁。像秋叶划过的冰凉,惊醒一阵混沌。像有风的树林,沙沙做响着梦一样的苍翠。
然后,我安静的睡着了。
然后,安静的我睡着。

在这样的季节,我就这样和人潮、音乐与文字学会了安静,学会用理储藏自己,学会了把情感化成目光的精彩。
在雪一样的季节里我愿化成干渴的土地,用恒久来注解一切。
沉睡的时间里。一样的雪。一样的我。
沉睡的时间里,我和雪一样,安静的降落。

给你作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