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缇萦救父”的故事是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转自百度词条<缇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缇萦救父

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是一个刑罚宽舒、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尤其是文帝,对减轻刑罚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他下令废除了秦朝一些严酷的型法,如连坐、肉刑等。
“连坐”就是一个人犯法,不但罪犯自己要按法律的规定受刑罚,就连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姐妹也要陪着受处罚。汉文帝觉得一个人犯罪应该由他自己承担,而不应该把他的家人都连累上,于是便下令废除了“连坐”的刑罚。老百姓对这项政策十分拥护,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受别人牵累而受刑了。
另一种刑罚叫“肉刑”,是一种伤残犯人肉体的刑罚,如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子、砍断犯人的手脚等,非常残酷。这种酷刑被废除,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据说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叫淳于意。淳于意曾被封为太仓令,但他不愿意巴结官场上的人,就经常到民间给老百姓治病,老百姓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一个有钱的商人请淳于意给他的妻子治病。商人的妻子已经病得没有办法医治了,没过几天,病人就死了。大商人用钱贿赂了官府,坚持说是淳于意把他的妻子害死了。县官收了商人的钱,不问青红皂白,就断定淳于意有罪,判他受“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他伤心地说:“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时也没人帮助。”淳于意最小的女儿只有十几岁,名叫缇萦。她既替难过,又有些不平:“为什么女孩就不能替父亲分忧呢?”于是缇萦偷偷地跟随父亲来到长安,求人代写了一份告状信,又到宫门口求守门的人帮忙,传到了汉文帝的手中。
汉文帝收到告状信,听说告状的人竟是一个小姑娘,感到十分惊奇急心拆开信看。只见缇萦在信上写道:“我父亲淳于意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次他被人诬陷,要被处以肉刑。肉刑太残酷了,受刑的人肢体残废,以后再也不会复原。刑罚的目的是为了让犯人能够改过自新,可受肉刑以后,犯人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为什么要用这种刑罚呢?”缇萦还说,她愿入宫做奴婢,替父亲赎罪。汉文帝觉得缇萦说得很有道理,就和大臣们商量:“犯了罪应该受刑罚,但也应该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现在的肉刑不能帮助犯人改过自新,你们快想个办法代替肉刑吧!”
大臣们商量之后,就决定用打板子的办法来代替肉刑。原来应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原来应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汉文帝正式下令用打板子的方式来代替肉刑,这样,缇萦的父亲终于免受肉刑之苦了。
参考资料:http://www.wuyishan.gov.cn:8080/ygwy/shownews.asp?newsid=1354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05
缇萦救父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参考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著)

第3个回答  2007-01-05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第4个回答  2019-12-23
缇萦救父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是一个刑罚宽舒、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尤其是文帝,对减轻刑罚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他下令废除了秦朝一些严酷的型法,如连坐、肉刑等。“连坐”就是一个人犯法,不但罪犯自己要按法律的规定受刑罚,就连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姐妹也要陪着受处罚。汉文帝觉得一个人犯罪应该由他自己承担,而不应该把他的家人都连累上,于是便下令废除了“连坐”的刑罚。老百姓对这项政策十分拥护,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受别人牵累而受刑了。另一种刑罚叫“肉刑”,是一种伤残犯人肉体的刑罚,如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子、砍断犯人的手脚等,非常残酷。这种酷刑被废除,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叫淳于意。淳于意曾被封为太仓令,但他不愿意巴结官场上的人,就经常到民间给老百姓治病,老百姓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一个有钱的商人请淳于意给他的妻子治病。商人的妻子已经病得没有办法医治了,没过几天,病人就死了。大商人用钱贿赂了官府,坚持说是淳于意把他的妻子害死了。县官收了商人的钱,不问青红皂白,就断定淳于意有罪,判他受“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走时,他伤心地说:“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时也没人帮助。”淳于意最小的女儿只有十几岁,名叫缇萦。她既替难过,又有些不平:“为什么女孩就不能替父亲分忧呢?”于是缇萦偷偷地跟随父亲来到长安,求人代写了一份告状信,又到宫门口求守门的人帮忙,传到了汉文帝的手中。汉文帝收到告状信,听说告状的人竟是一个小姑娘,感到十分惊奇急心拆开信看。只见缇萦在信上写道:“我父亲淳于意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次他被人诬陷,要被处以肉刑。肉刑太残酷了,受刑的人肢体残废,以后再也不会复原。刑罚的目的是为了让犯人能够改过自新,可受肉刑以后,犯人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为什么要用这种刑罚呢?”缇萦还说,她愿入宫做奴婢,替父亲赎罪。汉文帝觉得缇萦说得很有道理,就和大臣们商量:“犯了罪应该受刑罚,但也应该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现在的肉刑不能帮助犯人改过自新,你们快想个办法代替肉刑吧!”大臣们商量之后,就决定用打板子的办法来代替肉刑。原来应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原来应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汉文帝正式下令用打板子的方式来代替肉刑,这样,缇萦的父亲终于免受肉刑之苦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