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哪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如题所述


袁隆平哪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当了一名教师。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
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
为躲避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
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198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等等。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
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
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写得十分贴切: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因为兴趣,选择了农学,毕业后到农校当老师,是他老人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他披星戴月、饱经风霜,仍旧矢志不移,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就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紧密地结合。
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缅怀袁隆平老先生!
杂交水稻花了多长时间
10年时间,国家提供资金,由中国农业部组织几百名科学家和几万农民进行攻关,取得了成功,石明松、黄耀祥、李必湖、颜龙安、袁隆平等科学家在攻关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杂交水稻是国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几年发明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68年。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最早发现的水稻
;?????
??????回答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时间为1973年。此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一、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时间
??????1、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时间为1973年,此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2、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第一至四期目标,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二、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
??????1、整地,格按照要求精细整地,做到排灌顺畅、畦面平整无杂草、不积水,并按畦宽4-6m,开挖一条深0.1m、宽为0.6m的沟。
??????2、适时早播,合理安排播种期是保证水稻直播栽培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措施。
??????3、选种,选用高产抗病优质良种,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产量,做好种子的催芽和消毒工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浸种,一般浸种12-18小时,不经催芽直接播种、湿润育秧为最佳。
??????5、催芽,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适时换气,水稻种子发芽适宜温度是30-35°C,超过45°C时就会引起“烧芽”,80%以上种子破胸后即可进行播种。
??????6、疏播匀播,杂交稻种子18.75kg/hm2,一般比正常育苗增加15%-20%的用种量,播种要均匀,播后要埋芽,可以用木板轻踏使谷芽入土,同时做好防鸟鼠害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5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