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7
【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九九歌》是长春版国标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中11课中的第二课。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生动地呈现了冬季中这八十一天的气候变化规律。课文节奏感很强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学时注重读中识字,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2、教学对象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模仿性、记忆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1个新笔画“竖弯”。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农谚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魅力,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新笔画“竖弯”。

  2、背诵谚语。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翻看日历或者询问爸爸妈妈,弄清“一九”“二九”……都是哪些天。

  2、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等用课件出示。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九九歌》,板书课题。虽然叫《九九歌》但它不是歌曲,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而成的。

  2、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24个)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叫数九,这样从冬至起,一九、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共81天。想不想了解《九九歌》?

  (二)初读谚语,整体感知

  1、电脑出示文中六张图片,师范读生边听文边看相对应的图片。

  2、领读。注意字音,语气。

  3、自由读,圈画出本课生字。

  4、指名读。

  (三)细读谚语,随文识字

  1、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一句谚语。学习“九”、“出”、“手”

  师问:“同学们看这副幅图上画了什么?”(冬天来了下雪了,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了一个雪人,他们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和棉帽,给雪人也戴上了帽子和围巾。围着雪人唱啊,跳啊。)

  师问:“冬天刚到是几九啊?(一九接着是二九)

  (1)出示生字“九”。学生开火车拼读,组词。师范写“九”,电脑课件出示九的书写顺序,让学生在本上书写三个。

  师问:“看图冬季有什么特点?”(很冷,拿不出手,得戴手套。)

  (2)出示生字“出”。学生开火车拼读,扩词。“出”是会意字,课件出示“出”的字理。

  (3)出示生字“手”开火车拼读,组词。“手”是象形字,课件出示“手”的字理。“不出手”是什么意思?(说明天气已经冷了,手拿出来就冻手。)

  指读这句话,练习接续读。感情读。

  2、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句谚语。学习生字“四”和笔画“竖弯”。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在冰上滑冰,很开心。)

  师问:“已经开始冻冰了,就是比一九二九冷一些,是几九了呢?”“冰上走”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冰上玩耍。)指读第二句谚语。

  (1)出示生字“四”,开火车读,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学习笔画“竖弯”。电脑出示“四”学生写三个。

  3、出示第三幅图和第三句谚语,学习生字“六”、“柳”。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天气变暖了小朋友在河边看柳树发芽了。)

  出示生字“柳”,开火车拼读,组词。怎样记住这个字?(想象法、组合法或编成儿歌等)

  师问:“天气开始变暖了是几九和几九了呢”(五九、六九)

  出示生字“六”拼读,扩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接续读。

  (课间休息:把九九歌编成歌曲加律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律动。)

  4、学习生字“力”、“加”、“边”。

  师:“刚才同学们做律动不但姿势优美而且看起来特别有力气呀!”出示“力”拼读,组词。电脑出示“力”字的字理。“如果给它加偏旁,可以变成哪些字?还可以到文中找一找,看谁找得快!”

  出示“加”、“边”,开火车拼读,扩词。

  5、出示第四、五幅图及第四句谚语。

  师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河水都融化了,大雁也排着队伍飞回来了。)

  出示生字“雁”,拼读,组词。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河开”、“雁来”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这一句,指读接续读。

  6、出示最后一幅图及最后一句谚语。

  师:“这幅图画了什么?”(农民伯伯正在赶着牛在田间耕地。)

  出示生字“耕”“遍”,开火车拼读,扩词。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遍地”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四)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1)师领读。

  (2)生当小老师领读。等方法。

  2、游戏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小兔子过河

  课件出示:小猴劈柴

  (五)回文识字

  齐读课文

  (六)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尽相同。《九九歌》中指出的天寒、冰冻、柳绿、冰消、雁来、春耕等现象主要针对华北黄河流域一带而言,有时我们查日历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气候与《九九歌》中的描述的不一样。我们东北就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 九雁来雁不来”之说。《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也可以查一查《夏九九歌》。我国还流传着许多谚语大家可以查一查或问一问家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复习生字:

  师:上课之前让我们开火车见一见老朋友(出示上节课生字卡片),认识它就大声读出它的名字,代表我们的友好,你们愿意吗?

  2、朗读谚语。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拍手读、也可以合作读,接续读,能背诵的可以背诵。

  (二)指导写字:

  1、写“力”字

  强调写字要做到三个一,注意写字的三个步骤。

  (1)看

  先整体看“力”字,请同学说一说,写字时应该先写哪一笔。

  (2)写

  范写:师在虚宫格里一笔一画写“力”字。

  生练写:先观察书中虚宫格里的字,再练习写一个。

  (3)对照

  对照虚宫格里的“力”字,看看哪一笔不漂亮,改正以后再写一个。

  2、归纳写字步骤,明确以上三步。

  3、按照写“力”字的步骤,学生练习写“四”、“六”、“九”、“手”、“加”5个字。

  4、写完以后小组交流写字体会。

  5、全班交流。

  (三)完成课后题

  1、看插图背谚语。

  2、读词语走迷宫。

  3、做一做。小组交流“一九”“二九”……都是哪一天。

  4、学了这首谚语你有什么发现?(一九到四九天气越来越冷,从五九到九九天气逐渐变暖。)

  (四)拓展:

【篇二】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老虎的狗妈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可"。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读课文,了解大花狗精心喂养小老虎的故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讲故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想去动物园吗?谁想去?睁大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动物园了。(课件演示)

  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小老虎的画面):瞧,谁来了,他们的妈妈哪去了?让我们一起喊:老虎妈妈快出来。

  (画面出示;大花狗)小老虎的妈妈出来了。疑,它是谁呢?这只大花狗就是三只小老虎的妈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小老虎怎么会有狗妈妈?这位狗妈妈当得怎么样呢?是怎么做的?

  师:这里面可有一个故事呢,想知道吗?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第14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读题:齐读课题引导:谁的狗妈妈小老虎的什么妈妈?读清楚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又轻又快地把书翻到100页,让我们出生的来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根据音节把它读准。

  2、再读课文,读完后,把课后的生字多读几遍

  3、检测字音

  ①出示生字:动物园吃饱自己渐只可

  ②合并词语:动物园吃饱自己(每天是自己收拾书包吗?鞋带开了自己会系吗?引导学生说:每天都是我自己收拾书包,鞋带开了我自己会系。好孩子都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左)

  渐渐(渐字成词语还需要一个渐字,出示:渐渐渐渐长高了还可以说渐渐什么?)

  只一只一只()(师:看来这个只字可以用来说一些动物的数量)

  可(我们也来给这个可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吧。谁想道了出示:可爱大家读词语

  想一想:可爱的什么?书中还有这个词语呢,你认识吗?出示:可是)

  ③学习生字"可"

  A我们认识了可字,谁会写他呢?指名先试一试。看笔顺跟随表,她说的对吗?学生书空练习

  B再来看看田格房子里的"可"字,认真观察,怎么才能把它写漂亮呢?

  C教师范写,学生伸出小手跟着一起书空。学生在田格力描一描,写一写。(提示坐姿)展示评价。

  ④指导读好长句子

  师:这些字词我们都会读了,一篇课文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的。在这篇课文中有个很长的句子,你能把它读好吗?

  出示:动物园里的一只大老虎生了三只可爱的小老虎。

  学生尝试着读教师泛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范读,学习读好逗号、句号的停顿。

  师:课文中有字、词语、句子,还有不可缺少的逗号、句号呢。知道吗读书时,见到逗号停顿的时间短一些,见到句号停顿的时间长一些。下面就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照老师的样子练习读。

  5、认识自然段

  师:细心的孩子们,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啊

  开头空两字的地方,下面也又是吗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个自然段的标志,也就是说,一个新的自然段开头要空出两个字的地方。利用实物投影带领学生标出自然段,这是第一段用1标出……

  师: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

  像刚才这样,和你的铜桌一起分段读书,看谁读的流利(提醒学生认真听)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回大家都来读读第一段,来了解一下小老虎们为什么会有狗妈妈

  1、学生读第一段,读后标出有几句话。利用实物投影订正有几句话

  ①指名读第一句话,问:通过这句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②问:谁生病了?不能喂养谁?

  ③再读这句话,把知道的读清楚

  2、哎呀,真糟糕,大老虎生病了,没有妈妈了,小老虎会怎样?(学生想象)那可怎么办呢?饲养员有办法,他是怎么做的呢?

  3、这回大家知道小老虎为什么会有狗妈妈了吧,谁说说

  4、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度:大花狗做了小老虎的妈妈,当得怎么样呢?想知道吗?

  1、读第二自然段

  2、理解"像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

  大花狗的亲生孩子是谁?现在大花狗的孩子是谁?它是怎样对待小老虎的?(吃自己的奶)

  (出示课文挂图:看看大花狗、小老虎,你看出什么了?)

  3、小老虎吃饱了,要睡觉了,怎么办呢?

  吃饱了的小老虎躺在狗妈妈的怀里睡大觉,会觉得怎么样?(温暖、舒服)

  4、狗妈妈让小老虎吃自己的奶,在自己的怀里睡大觉,对这几个孩子真是精心喂养。(板书:精心喂养)

  师生对读,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5、狗妈妈做的好不好,它是怎么做的,现在不看书你能说吗?学生叙述或读书

  6、想象激情:如果你是小老虎,你有什么话要对狗妈妈说呢?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对小老虎说吗

  课中休息

  小老虎有了这位狗妈妈渐渐长大了,动物们都跑来向小老虎祝贺,像狗妈妈致敬,听动物们在说话。播放歌曲:动物说话

  四、指导学生讲故事

  动物们都说什么了,你们听懂了吗?

  我来翻译一下,它们说,这可是发生在动物园里的真实的故事,它们请求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愿意吗

  1、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必须把课文读熟,必须讲清楚:小老虎为什么有狗妈妈,这位狗妈妈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试讲师生评价

  五、总结:

【篇三】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共同的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学生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二首儿童诗,对诗的结构和诵读已有初步的了解。从本课内容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回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思路:

  第一,我根据教材特点(句势相同),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一句“蓝天是白云的家”。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然后师生一起学习第二句,巩固学习方法。

  第二,放手让学生学习“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而且提出喜欢哪句就学哪句,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最后集体学习最后一句,突破难点。并且练习用“()是()的家”句势说话,分组讨论作诗,延伸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放学以后,你们都回哪呀?(板书:家)多好呀!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那咱们都想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我们人类之外,还有什么?它们的家在哪呀?

  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关于家的儿歌。(板书:共同的家)

  师:谁能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师出示大屏幕,学生观察,并用一句话表示图上的意思。学生说时,老师再随机出示图画“蓝天是白云的家。”

  (1)读课文后,回答白云的家在哪儿?

  (2)体会情感。再看大屏幕,体会其中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可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同桌互读。

  (3)进一步讨论体会蓝天还是谁的家。

  2、师生一起学习“树林是小鸟的家”。

  (1)指名读这句话。

  (2)学生自由读,也像老师那样自己提个问题。

  (3)集体交流,自愿读这句话,提出问题并指名回答。

  (4)出示图画,进一步体会。

  (5)朗读这句话。

  3、自学“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

  (1)师生一起总结学法。一读,二提问题,三指名回答,四有语气朗读。

  (2)学生自学,可喜欢哪句就学哪句。学会可在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小河是鱼儿的家”,可引导学生抓鱼儿的家在哪儿?小河为什么是鱼儿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几个问题。

  第二,“泥土是种子的家”,可出图画考学生。首先让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图意,然后互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朗读比赛。

  第三,交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

  4、集体学习“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1)出示大屏幕,齐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2)讨论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顺势引导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3)体会情感,朗读指导。

  5、自由读全文。

  三、巩固课文内容。

  1、游戏:“找家”。老师请同学们为白云、小鸟、种子、小鱼找家(把白云、小鸟、种子、小鱼的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地球简笔画中)。

  2、指导背诵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先找规律,再背诵。如,诗中每句最后都是“家”;有5句话句式相同;前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写等等。

  3、照样子说一说。(考考你)

  (1)泥土是种子的家。蓝天是()的家。小河是()的家,大山是()的家。

  (2)()是()的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每人说一句,试者连起来,看看是不是一首儿童诗。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汇报,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师生一起背诵课文。(可自愿加动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