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桥传说故事

如题所述


在清嘉庆八年的五月十五日,一场悲剧在安澜桥渡口上演,百余人不幸落水丧生。这对私塾夫妇何先德和妻子深感痛心,他们仔细研究地形,查阅古桥资料,咨询水工木匠,最终得到官府许可,并积极筹措资金。于是在清嘉庆九年的五月,他们带领四乡民众开始了艰难的建桥工程。尽管在桥尚未完工时,有两个樵夫因不慎丧生,遭到“把头”诬告,何先德含恨离世,但他的遗孀坚强地继续丈夫的事业,最终完成了这座索桥的修建,命名为“安栏桥”,后改为“安澜桥”,寓意人们能安全渡过江河。这是一座位于菱湖镇北栅的3孔环形石桥,长58.5米,宽4.55米,高5.7米,有33级踏步,承载着何氏夫妇的功德,也被尊称为“何公何母桥”。



早先在清康熙四十三年,祗园寺僧人松岩发起建桥,但未完成便去世,其弟子继续了师志。经过数年募化,最终建成石桥,因其安全性高,行人称便,被命名为“安澜”。乾隆四十二年,桥进行了改造,成为镇西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安澜桥横跨内外江分水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索桥。它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嘉庆八年重修。经过多次变迁,如今的桥身长约240米,用钢索取代了竹缆,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显得更加稳固。远远望去,它如飞虹横空,又如渔人晾网,独具特色。



漫步在桥上,人们不禁想起那对俭朴的教书夫妇,他们节俭募捐,辛勤劳作,只为架设一座通向平安的桥梁。他们不求名利,只为了让百姓过江更便捷。尽管现在的安澜桥成为收费古迹,但当年它对两岸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他们的生活必需。每一步踏上这座桥,都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无私,让人对他们的贡献心生敬仰。




扩展资料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