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观后感

300字-400字,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2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3

三国,我现在还没看多少,诸葛亮还没出来呢,我才看到第34回,徐庶36回才向刘备推荐孔明,玄德36回才三顾茅庐。我盼的好惨。

我才看到第34回,就已经死了不少人了,例如:袁绍、董卓、吕布、孙坚、孙策、典韦等等。“剧情发生的很离谱”。机关算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老奸巨猾、义薄云天……用这些词汇来形容三国中的人物最贴切不过了。

我还没看完,我觉得以后都没机会看了!我现在还是不会有太大的感想,但是这些天来看的挺憋气的!!很气愤。但是有些地方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本来事情发生的就很奇妙了,再加上罗贯中的夸张的写法,哈哈,挺搞笑的!我现在才知道那些网民们为什么会去恶搞三国!

就先说人物的长相吧,张飞的圆环眼就已经很奇特了,再看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3尺长的胡须,更变态的是他没事还用布裹着,我真的想像不出他的胡须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不算什么!长的最可恨的是刘备,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怪不得会被吕布骂为“大耳儿”!也有长的很好看的,像吕布、曹操,都是一表人才、威风凛凛的。至于说孙权,长的比较帅,但是也够有个性的了:紫发、碧眼。愁人!据说诸葛亮长的很帅,可惜咱没见过,我还没有看到书上是如何描写他的,我只知道他总是那把扇子,无论冬夏。记得看电影《老鼠爱上猫》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大雪纷飞的清晨,包拯、公孙策和展昭三个人进宫面圣,公孙策手里就持有一把蒲葵扇,包拯问他,这么冷的天还拿扇子干什么?公孙策回答说:“挡风!”……哈哈,这句话,这么些年了,我记忆犹新!~

不光说他们的外貌特征了吧!有某某人的行为举止那是相当的特别!董国舅受诏的时候,在他们家聚集了很多的官人商议如何灭曹,有一位仁兄(不好意思,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听完皇上的诏书之后,竟然气的把嘴唇都要出血了!咬牙切齿就已经可以了,居然把嘴唇咬破!他还算理智的没气昏过去,还好咬的是嘴唇不是舌头;再说夏侯将军,跟人家在战场上火拼的时候,被对方射中了左眼,但还是继续与敌人死战!将箭拔出,结果用力过猛,把眼球都拔出来了,当时人家夏侯将军就说了,这是父母给的呀!不能扔呀!就把眼球放到嘴里含着!我更加想像不到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又投袁绍,最后又依附刘表!人家都视你为上宾,你干吗左投又窜的?嗨!也许人家也是狼子野心吧!

至于人家的机智、勇猛与忠义,这是无人能及的,更不用我来评说了

人说“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啊!

我倒是没有哭,只是很气愤……

4

《三国演义》观后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长河中,《三国演义》是最璀璨的名珠一,列为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它是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读完《三国演义》我最大的感受是里面的一些情节被作者描写得很生动,原本分分合合的情结,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仿佛三国时期那汹涌澎湃的战争景象,在此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初读完《三国演义》心中留下的是一种震撼,震撼战国时期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张飞的勇猛善战;关羽的赤胆忠心;孙权的深谋远虑;董卓的残暴凶狠;刘备的仁爱亲民以及曹操的雄才大略,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国在罗贯中笔下我认为更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但每当我们为这些情节拍手叫绝、沉醉于其中时,三国又给我们带来很多疑问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又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去研究这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我们同样看到战争给社会和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创伤和痛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祥和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5

看了两遍《三国演义》,让我看到了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战争;视死如归的忠士;智慧与阴险狡诈的对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故事起因是这样的:由于汉朝末年,皇政腐败,贼群四起,那时有兄弟三人:张角、张宝、张梁,四处招兵、组建军队,又名“黄巾党”(也称“黄巾军”),朝廷急招兵,贴上黄榜,这时引出三人:刘备、关羽、张飞。(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桃园三结义”)故事就从这开始了……
看着这本书,有一些人物我十分敬佩:知道诸葛亮吧。(我是他的“粉丝”哦)在赤壁大战里,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把他“K”(就是杀了)了,就叫他在三天之内十万支箭。只到第三天,江边起了大雾,诸葛亮吩咐把稻草放在船上,向曹操寨边行驶。曹操恐孙权突袭,便命令弓箭手向江上射去。诸葛亮边叫船驶回寨,大叫:“谢丞相箭!”曹操懊悔不已。每只船有五、六千万支箭,一共有十万多只。周瑜目瞪口呆。
长板的战我想各位都知道吧,在这里有一位了不起的主角: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公孙瓒死后,便投靠刘备,智勇双全。)他为了救刘备的儿子刘禅,与曹兵大战,一连杀了曹操五十几名良将。(先说明一下,只有他一个人,酷!)所以他是“五虎大将”之一。
最恐怖的因该属于张飞了。长板的战,曹操领兵杀到长板桥。桥上只有张飞一人。突然,张飞使出“狮吼功”,吓得曹兵人仰马翻,其中还有一名大将被吓死了。也是“五虎大将”之一。
书上还记载:西凉军太守马腾被曹操杀害,马腾的儿子马超(后来投靠刘备,武功高强,也是“五虎大将”之一)为了报仇,起兵找曹操算帐,给曹操下战书,曹操于是派许楮对战,打了平手。许楮,乃曹操的虎卫队,(典韦也是,但早在宛城丧命)武功高强,人称“虎痴”。
合肥的战,孙权中计,被张辽(原是吕布的手下,吕布死后,投靠曹操)困在核心,突然一彪军冲杀下来,救了孙权:原来是周泰救了孙权。
我最憎恨的是刘禅。不理政事,只会贪图享乐,不是他,诸葛亮就不会被他害死了;不是他,蜀国也不会灭亡了(要看这本书,我奉劝一句:最好不要看后面几章:刘备死后是比较不好看的。诸葛亮死后更难看!)
《三国演义》,使我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慈;关羽的仗义、为人;张飞的骁勇;赵云的威武;曹操的阴险狡诈;许楮、典韦的威风;孙权的势力;周泰的忠心;马超的武力;张辽的计谋;吕布的忘恩负义;董卓的野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31
三国演义观后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本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连看了三遍,还觉得不过瘾.现在,你只要任意指出书中的一幅插图,我就能马上说出这是描写哪一场战争的或是描写哪个英雄人物的.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4)班 孙泽宇
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诸葛亮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最后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不是雄.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了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第3个回答  2010-07-31
震撼啊
第4个回答  2010-07-31
下面的地址可以参考
wenku.baidu.com/view/3fe189ef5ef7ba0d4a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