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如题所述

《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1、《兰亭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2、《祭侄季明文稿》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去世后,《祭侄文稿》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家、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祭侄文稿》曾被北宋内府收藏,元朝人张晏、鲜于枢,明朝人吴廷,清朝人徐乾学、王鸿绪也先后收藏过。

后来,《祭侄文稿》被送入清宫,珍藏在内府里。《祭侄文稿》上面钤满了中国历代收藏家的收藏印章和题写的跋文,是一件传承有序的颜真卿真墨宝。1949年初,《祭侄文稿》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黄州寒食诗》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扩展资料: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1、《兰亭序》——王羲之(公元303-361)

王羲之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终究要使他成为艺术上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家。但是,如果你过多审视《兰亭序》的时候,除了尽善尽美,除了“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还有更多的信息残留在临摹本之中。

2、《祭侄稿》——(颜真卿公元709-785年)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整个书学史上的位置极其重要,自从元代鲜于枢首称“天下第二行书”以来,书学史家没有异议而吭气的,于是,毫无争议地确立了它的地位。不过,所谓的第二,我倒认为完全是因为出现的时间比《兰亭序》晚的缘故,而非空间的比较。

3、《寒食诗》——苏轼(公元1037-1101)

《寒食诗》与《兰亭序》和《祭侄稿》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是一字不错的书法故意。这个词是我根据法院判决书的逻辑造的,所谓书法故意,就是故意为书法而创作。脱字一处,错写两处,随它而去,继续书写。

4、柳公权《蒙诏帖》

该帖是大字行书,7行27字,书于公元821年。用笔雄健,气势豪宕。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联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如见柳公权血气方刚,精魄四射。

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后三行,虽字由大而趋小,随手变格,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5、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五代时期书法家杨凝式的传世墨宝,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五。《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