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幸福的因素

如题所述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难以名状的东西。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幸福的看法也存在差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在对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性格、年龄、婚姻等十大因素与幸福的关系上。一、财富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这种看法有无道理,在古代和现代有无差别哪?现代心理学家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证实,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有关系,但相关系数并不高,收入对个体幸福感差异的解释比例不足2%。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尽管在最近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是幸福水平却相当稳定。一些研究标明,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较强。但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对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强。据对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6个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的调查,幸福指数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当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无独有偶,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在对1万名工人和5千个家庭进行的调查中,自称“最感幸福”的英国人每周平均只挣255英镑—— 从收入来讲这也属于英国的小康者。阿伯丁大学的利奥塔尔迪教授指出:“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的时间短,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跟家人或朋友厮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或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虽然他们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不满意。”二、性格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性格与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客观变量,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外部的客观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较小的。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研究者们试图揭示个体幸福感的差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性格对幸福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显著,而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显然,不同的性格对幸福的感受有很大差别。 三、年龄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经假定,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却并没有多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相当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升高的趋势。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四、婚姻生活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证实。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将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上,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到社会变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幸福体验与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这些资料后认为,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为离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这两种现象使得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五、遗传因素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人是否感到幸福也与遗传有关。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分析1500对双胞胎时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人,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作为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它受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及家庭和学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人的性格是在独特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六、左右脑的因素使用左脑过多不幸福。美国一位叫霍华·克莱贝尔的心理学家几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人已习惯利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七、 好胜心的大小  好胜心过强不幸福。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敢竞争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极必反,要是竞争心太强就会发展为好胜心。而据科学家的新研究,好胜者大多心率较快、血压偏高、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甚至癌症。据计算,好胜心过强折寿最多可达10年!八、 幸福更在过程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各种心理需要都会得到及时的满足,幸福感会很低。因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过程之中,存在于自身潜能发挥过程之中,过于注意结果的人幸福感会降低。九、 幸福是无数“小乐”的日积月累有一个心理实验,请受试者关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电子测定器,记录他们当时的感觉以及快乐的程度。测试结果多少有点令人感到意外:一个人的幸福感竟然来自多次的“感觉良好”,而不是仅仅一次短暂的“大乐”。一些很简单的“小乐”,诸如和孩子出去放风筝、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等——这些并不起眼的“小乐”加起来却往往远远胜过短暂的“大乐”。十、 其他心理学研究者们还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宗教信仰、教育、职业等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索,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类研究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这些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在很多时候,既可以讲这些因素影响着幸福感,也可以讲幸福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往往还受到其它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01
物质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影响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活。当然物质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温饱,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状态。所以说,财富不可以和物质相提并论。人的物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幸福感。

02
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红黄蓝绿四种性格色彩各有不同的特点,相对外向开朗的的人比内向闭塞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幸福。

03
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变化。小时候一颗糖就是幸福,长大了再多的金钱可能也不会幸福。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幸福的定义就会大相径庭。

04
人的权利欲望,好胜心,容易得到满足的程度。利欲熏心,人的权利越大,好胜心越强,爱攀比,而且很难得到满足的话,就很难感到幸福。

特别提示

人需要学会知足,才能感到满足,幸福其实很简单。祝大家都幸福快乐。
第2个回答  2020-10-23
01
物质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影响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活。当然物质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温饱,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状态。所以说,财富不可以和物质相提并论。人的物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幸福感。

02
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红黄蓝绿四种性格色彩各有不同的特点,相对外向开朗的的人比内向闭塞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幸福。

03
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变化。小时候一颗糖就是幸福,长大了再多的金钱可能也不会幸福。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幸福的定义就会大相径庭。

04
人的权利欲望,好胜心,容易得到满足的程度。利欲熏心,人的权利越大,好胜心越强,爱攀比,而且很难得到满足的话,就很难感到幸福。
第3个回答  2020-10-23
影响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三.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 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 极心态。

四. 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六. 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Borod认为负性情绪更多是在右脑进行,积极情绪更多是左侧半球的任务。),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第4个回答  2020-10-23
01
物质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影响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活。当然物质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温饱,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状态。所以说,财富不可以和物质相提并论。人的物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幸福感。

02
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红黄蓝绿四种性格色彩各有不同的特点,相对外向开朗的的人比内向闭塞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幸福。

03
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变化。小时候一颗糖就是幸福,长大了再多的金钱可能也不会幸福。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幸福的定义就会大相径庭。

04
人的权利欲望,好胜心,容易得到满足的程度。利欲熏心,人的权利越大,好胜心越强,爱攀比,而且很难得到满足的话,就很难感到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