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减法速算技巧

如题所述

一、 找出最佳口算方法
口算方法比较多,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口算速度及正确率的关键。练习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多种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方法。
方法一 :做减法,想加法。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思考。如,12-8,想8+( )=12。
方法二:破十法。如 13-7用“破十法”可以这样想:10-7+3=6
方法三:连减法(平时法),如13-7用‘连减法’可以这样想:13-3-4=6,也就是把7分成3和4。 方法四:加补法。如13-7还可以这样想: 13-10+3=6
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 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 8+2+5
  8+2+2 8+2+4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3 7+( )=15
   13—7= 15—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我们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巧”字”。 既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又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凑十、破十、平十
例如,教材第72页“有几瓶牛奶”一课,列出9+5=?的算式后,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1)一个一个地加;(2)9+1=10,10+4=14;(3)5+5=10,10+4=14;(4)10+5=15,9+5=14。其中方法(1)和方法(2)都是凑十法(一个加数的补数与另一个加数之差是和的个位数,十位进一),比较简便。不过在进位加求和时,学生运用看大数拆小数凑十法会更容易。当然这也应该因人而易。教材的意图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展开交流,讨论各种算法的特点,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反思,从而自主地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方法可能不止这些,也不要求每一个学生掌握四种方法。同时没有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佳方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正所谓'教学有法,法无定论'.其中方法(2)和方法(3)都是利用分与合而计算的凑十法,不同的是有的学生习惯看大数拆小数,而有的学生是习惯看小数拆大数。另外,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10+5=15,而9比10小1,推出9+5=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买铅笔”“跳伞表演”等课也都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相应的算式,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
这里,我们再以“买铅笔”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有关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形式。教材情境:有15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1)一根一根地减;(2)把15分成10和5,10-9=1,1+5=6;(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4)9+6=15,15-9=6。方法(2)学生比较常用,叫“破十法”,先将两位数分成10和个位,用10减去减数,再与其个位相加,即是我们要求的得数。也可以用一句话这样来概括:得数是减数的补数与被减数个位数字之和。方法(3)叫“平十法”。先用被减数减去减数中与其个位相同的数字得10,再用10减去减数剩余部分的数。为方便学生记忆,我另将其简化为:得数就是减数与被减数个位数字之差的补数,并意趣的称为“反减法”。方法(4)的启发点是学生掌握加法熟于减法,可以让他们想加算减:( )+9=15,得出差是6。这其实是利用加减法关系式,通过判断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运算方法,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此类加减法关系式有“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由此看出,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非常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