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甲韬戈

如题所述


卷甲韬戈——中国古代青铜兵器

中国古代战争频发,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战争成为古人与祭祀同等重要的大事。

青铜兵器在先秦时期曾大量铸造,它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为了铸造在作战中能取胜的利器,奴隶主国家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原料。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大量消耗,但在出土的青铜器中,青铜兵器仍然是一个大类。

按它们的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攻击型兵器,这类兵器又可以分成长兵器、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器形包括有戈、戟、矛、刀、剑、匕首、弩机、矢镞等;一类为防御型兵器,器型有胄、甲。

是商周时期最典型的近战攻击性兵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又称“勾兵”。横刃,装有长柄,能勾能啄,是战车中的标准配置。商代就已普遍使用,战国随着铁器的普及,青铜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社会实践中有不少与战争相关的字都与戈配伍,如战、戎、戊、戮、我等,还有“化干戈为玉帛”“同室操戈”“金戈铁马”等成语沿用至今。

是除了青铜戈以外最常用的青铜兵器,也是历史上运用最广泛、装备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人类在原始社会时为了提高狩猎的成功率,便使用石器削尖树枝木棒,这就是矛的雏形,后来在长杆上用金属镶尖就成了矛。矛用来刺杀敌人,作为冷兵器中的长杆兵器,矛的长度通常在三米左右,也有的超过五米。

矛最初在战车上大量使用,以冲击对方破坏阵形,后来步兵在交战中使用,往往也是冲锋在前。矛不仅仅在中国广泛使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兵器。

大部分是戈与矛组合而来的一件兵器,西周时期还发现了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说文解字》:“戟,有枝兵也。”它是一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勾啄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墓葬中曾发现戈矛联装的兵器,这大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戟。《三国演义》中吕布手持一杆方天画戟冲锋陷阵,无人能敌,更被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

其实书中的方天画戟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因为样式好看,后来更是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仪仗兵器。

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说文解字》中描绘:“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窄,钺刃较宽大。史载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师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纣王兵败自焚后,武王又以黄钺斩纣头。因此钺是具有征伐权力征象的兵器,也适用于诸侯或重臣。中山国王墓出土有中山国建邦之钺,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盘铭有:“赐用钺,用征蛮方。”

因为钺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又起着仪仗的作用。 

与长杆兵器相比较,镞就是最小的短兵器。青铜镞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石镞延续而来,最早出土于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由弓和弩机发射,射程最远可达上百米。青铜镞虽小,样式却在不断变化。商周流行双翼和三翼镞,战国出现了镂空翼的镞和长铤镞。镞发展的总趋势是两翼逐渐缩小,以便能深入被射物的内部。秦国将这些箭镞的优点加以结合,研制出三棱锥形箭镞。

这种箭头三个棱脊长度几乎完全相等,可以飞行得更远更平稳,现代兵器专家通过对秦军箭镞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形制和杀伤效果已经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创伤能力,流线型箭头减小了空气阻力,射击更为精准,已经具备了现代子弹的许多特点。这些青铜“子弹”加上先进的秦弩,使秦军弓弩手和骑兵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的意思。《考工记》记载,士阶层的人,所佩剑长短重量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而身份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剑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发掘资料可证。西周早期出土的剑,形式已经相当成熟。

剑的变化特点是剑体愈益增长,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最盛行的时代,汉代铁剑流行后,青铜剑逐渐被取代。

又称“盔”,汉以后又名“兜鍪(móu)”,作战时用以防护头部。青铜胄在商代殷墟前期墓葬中已有发现。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道内曾出土青铜胄140顶之多。战国以后,铁胄逐渐取代了青铜胄。 历经数千年的青铜兵器,有不少至今依然完好如初,让人不禁为穿越时空的质量拍手叫绝。

这些古老的青铜兵器虽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们也曾见证过青铜文明的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