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金点子擂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发明创造,对发明创造感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推理能力,学习并了解事物间的联系。

  3、充分展开想象力,激发幼儿尝试简单的发明创造的欲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鲁班造锯》的录象,幼儿收集、查看有关发明创造的资料,纸和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演示,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刀和锯,并演示切割木条,让幼儿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呢?

  2、观看录象:《鲁班造锯》,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进行交流,

  (1)“看了录象,你有什么想法?

  (2)锯子是谁发明的?鲁班是怎么发明锯子的?

  3、、引导幼儿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茅草和锯子相似的地方。

  (1) 茅草和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 幼儿相互交流,小结:茅草和锯都有锋利的小牙齿,鲁班受到茅草的启示,发明了锯子。

   二、观看课件,引发幼儿观察、比较两物的相似点,了解一些人类的发明创造。

  1、电脑里有一些物品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请你们猜一猜,找一找,这些物品是学了什么动物或植物的哪些本领发明出来的。

  2、幼儿围坐,由个别小朋友为大家讲述自己刚才在电脑里寻找的答案,其他小朋友判断并点击电脑里的正确答案进行对照。

  3、引导幼儿思考:鸟与飞机,鱼和船,鸡蛋与拱形屋顶,雷达与蝙蝠等物体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4、教师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讲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小结:人是很聪明的,发现动物或植物身上有什么本领,就去学,用学来的本领为自己解决困难,就发明创造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物体。

  5、组织幼儿讨论、讲述,动脑筋大胆想象,创造“金点子”

  “你看了这些发明,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学习什么动植物的本领来发明什么物品呢?”(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金点子”,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三、“金点子擂台”

  1、我们都想成为发明家,那么我们分成三组来进行金点子擂台比赛。规则是:每组讨论出一些金点子,比一比哪一组的金点子最多,最好。

  2、幼儿比赛开始,每组进行讨论,并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交流金点子,让大家讨论一下是不是可行,并选出金点子大王。

   四、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各种材料,在区域中鼓励幼儿小组合作,尝试将刚才的金点子做成“小发明”,并将幼儿的小发明进行展览,评出“小发明”奖。

   注意事项:

  1、活动中应注重幼儿表达式创造力的培养,对有一定创造性想法的幼儿给予支持。

  2、相对于幼儿来说,凡是幼儿从来没有做成过的,都是小发明。

  3、日常生活中引导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半制成品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制作。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自从看了《西游记》,孩子们就对孙悟空那变幻莫测的72变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好奇,对于孙悟空这项“神气”的本领,他们真是羡慕极了;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可以变吗?我可以变成什么呢?”

  “我会变大象的,你看!”(双手握拳,垂下,左右摆动作大象状。)

  “我会变小鸟的,我可以飞的很高很高呢!”(张开双臂并上下摆动。)

  “我能变成一棵大树!”(张开双臂,站立不动。)

  小狗、小猫、小马、蝴蝶、蜜蜂、大树,孩子们各显神通,变的倒还挺有模有样的。

  “我和你们变的都不一样的,我变的最棒了!我可以用手变成一座山的,你们看,”这时帆帆很骄傲的`站了起来,用一只手把另一只手上的皮肤提了起来,“一座山!我是在‘超级变变变’里面看到的。”

  “对,里面的人都很会变的。”

  这下子,看过这个节目的人仿佛找到了知音,开始侃侃而谈;没看过的人也露出了羡慕+向往的目光……

  “好吧,下次我们一起来看‘超级变变变’的录象吧!”

  “YH!老师的话引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欢呼。

  于是,超级变变变的主题就此产生了……

  一:综合活动:超级变变变

  二:活动目标:幼儿能借用身体和辅助材料大胆想象,并愿意表达表现。

  三:活动准备:

  1、各种辅助材料

  2、幼儿和家长超级变变变的记录

  3、超级变变变的录象

  四:活动过程:

  1、经验回忆,作品欣赏,明确超级变变变要求

  (1)经验回忆

  A:提问:这几天,我们在和家里的人玩超级变变变的游戏,瞧,我们还把我们变的东西记录下来了!来,介绍一下,你们变了什么?怎么变的?

  (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变成一个大西瓜;我和妈妈躺在地上并连在一起,我把头歪过来变成一根吸管;我蹲着,妈妈半蹲,站在我的后面,两只手往前伸,我们变成一把小椅子;我和妈妈、奶奶用手做成花的样子,爷爷和爸爸站在旁边变成小草;妈妈站着,我蹲在妈妈的下面,我们变成火箭,妈妈开始倒数,数到0的时候,我这个小火箭就发射了……)

  B:略小结

  小结:我们能用自己的身体配合着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2)作品欣赏

  A:第一遍欣赏

  提问:他们用身上的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

  (用手变成熊猫的眼睛;用脚变成大鸟的头颈;用脚变成鳄鱼的嘴巴;用手变成马的尾巴……)

  B:第二遍欣赏

  提问:除了各个部位会变,他们还用什么办法使人家一看就知道他们变了什么动物?

  (3)总结

  除了用身体,我们还可以借用各种材料,或者发出各种声音来玩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2、借用材料,合作创意超级变变变

  (1)幼儿自由超级变变变

  (2)略交流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产生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象形字

  2、课件:单词树

  3、汉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找汉字

  1.出示课件4

  图片上有什么?这些文字一样吗?有谁知道这是哪些国家的文字。

  (中国,英国、美国 ,韩国)

  2.谁能找出图片中的汉字?

  (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的文字。)

   二、看图猜字

  1.出示课件1

  以游戏方式启发幼儿辨识象形字。

  2.引导幼儿观察汉字“日,木,山,川”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

  猜一猜,认一认,并说说这些汉字是怎么认出来的。

  3.出示课件2

  帮助幼儿了解我国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

  4.出示课件3

  观察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象形字的演变。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出示汉字图片:

  1.你看见过这些字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会认汉字吗?

  2.在认读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四、尝试看图识字。 出示课件:单词树

  1.请幼儿根据图片认读汉字。

  (电风扇,空调,冰箱,扇子)

  2.鼓励幼儿和同伴互相交流、讨论。

  启发幼儿在活动室寻找汉字。

  五、教师简单介绍

  “象形字”的由来与“现代汉字”的产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不会写字,如果要告诉别人一些事情,就会用画画的形式,时间长了,他们就发明了像“日”这样的象形字。而现在的人呢,越来越聪明,把字写得既端正又漂亮,就成了现在的汉字。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1、遵循《纲要》"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我们以制作麦杆哨子为主体,通过为幼儿发明一个气氛和谐、平安的情境,改变以前重传授轻幼儿自主探索的特点,充沛放手让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失败的教训、胜利的乐趣,真正体会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

  2、麦杆在农村里到处可见、随手可捡,是一种廉价的自然资料,我们的童年时代,一根麦杆可以做成风车又可以做成漏斗,还可以做出会响的哨子,经常可以玩上半天,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小朋友们的眼中,他们的价值决不亚于各种高价购买的精美玩具。

  二、活动目标:

  1、探索麦杆哨子的制作方法,能注意观察、发现,了解哨子发出声音的秘密。

  2、能独立的制作,体验胜利的愉悦。

  三、活动准备:

  麦杆,剪刀,已做好的麦杆哨子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大家看看桌子上放了什么?可以怎么玩?(幼儿自由讨论)

  2、出示教师制作的麦杆哨子,问"这是什么?"教师吹响哨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制作欲望。

  (二)、制作麦杆哨子前的讨论:

  1、这哨子是怎么做的?想不想试一试?

  2、注意制作时坚持桌,地面的整洁。

  (三)、探索制作麦杆哨子。

  1、幼儿制作麦杆哨子,验证是否胜利。

  (四)讨论,改进制作哨子,体验胜利的快乐(让幼儿自由探索,教师不作任何肯定与否定)。

  1、讨论寻求不会发音的原因。(麦杆两头空、两头实都不会出声,必需是一头空一头实,然后在它的身体上用麦杆顶端的细小的杆子顺着纹路剖一刀,用力一吹,这样才干发出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哨子发音的秘密。

  3、再次改进,在吹哨子中体验胜利的快乐。

  (五)、:

  若请你把做哨子的方法介绍给他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五、活动延伸:

  1、回家向家人、同伴介绍制作的方法与经验。

  2、在区域活动中自由地玩麦杆,进行多种玩法的尝试。

  六、活动点评:

  1、在活动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布置"说一说""做一做"再"想一想、试一试",教师不作任何的肯定与否定,让幼儿经历先猜测,再动手操作,并在失败中找出"解疑"的方法,体验胜利的快乐,发挥了幼儿的内在动力。

  2、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沛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幼儿发明一个和谐的情境,幼儿在自主的空间里,由于不受教师的"约束",幼儿的积极性高,在主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这种"放"不只不会"放羊",反而会使幼儿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 对纸屑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4、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 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 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 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中漩涡现象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尝试实验,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乐趣,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成就感。

  3 了解旋转速度快慢与漩涡的关系。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筷子、玻璃杯、颜料每人一份。 2水盆、瓶子、水等。 3有色水一杯、葱一根。 4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结合经验,猜想图片中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请仔细看图,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产生这种漩涡现象呢?

  2、交待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实验,产生图片中的现象。

  教师:刚才你们都想了许多办法。现在这里有玻璃杯、筷子和颜料,请你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呢?

  幼儿自由实验,教师注意注意观察。

  3、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你刚才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4、请幼儿看图片中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现在我们来揭开秘密。看看图片中的漩涡现象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5、请幼儿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

  教师:现在请你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看看有没有这种漩涡现象呢?

  6、鼓励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漩涡现象。

  教师:你制造出漩涡了吗?你是怎样制造的呢?

  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水中漩涡现象。

  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再来尝试一下,想办法制造出漩涡现象。

  集体交流,分享

  教师:你是怎样制造出水里漩涡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实验中我们都要将水怎样,漩涡就会产生?

  小百科:漩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指水流遇低洼处或不同温度和速度的水流相撞所形成的螺旋形涡旋,也比喻气体、烟雾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流向,还比喻某种使人不能自脱的境地,有另一种意思指酒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