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学者刘歆为何改名刘秀?他和光武帝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叫刘秀的人。这位刘秀是西汉著名学者,他开创了古文经学派,还是一名目录学家、天文历算家。不过这位刘秀本名叫刘歆,后来才把自己的名改成了秀,他是刘邦弟弟楚王刘交后人,也属于汉室宗亲。可能这位刘秀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对于西汉做出的贡献不可埋没,而且他最后还是因想要阻止王莽谋反,结果失败导致被杀。这位刘秀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上有个人,大约很希望世人把自己和另外一人搞混,让自己成为天命所归的那个人,这人叫刘秀。
这个刘秀和历史上的光武帝刘秀都是一个秀,但是却是不同的秀,因为他这秀是后改的,是个假的秀。
这个刘秀原名刘歆,他和他爹刘向都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神学家,刘向编撰过《列仙传》《列女传》等书,刘歆和刘向父子俩曾经注过《山海经》。
在《山海经注》中刘歆第一次用了刘秀这个名字,因为刘歆要把这本书送给皇帝陛下龙目预览,当时的皇帝是汉哀帝,名叫刘欣。
和刘歆这个歆字音同字不同,为了避讳,刘歆自己改名成了刘秀,在上书刘欣时自称臣秀。
在汉朝时这种改名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嫦娥在汉以前叫姮娥,后来的汉文帝名曰刘恒,所以神仙姮娥被改成了嫦娥。
神仙尚且如此,被随便改名,何况凡人。
刘歆指着刘欣吃饭呢,当然不敢和老板叫同一个名字了,所以主动改了名字。
在刘歆改名这一年,河南一个小孩子呱呱坠地,他那当县令的爹给这个孩子取名刘秀,字文叔。
刘歆和王莽关系很铁,汉哀帝死后,王莽独掌西汉大权,后来他更是毒死汉平帝立孺子婴为帝,自己行皇帝事,满朝都称王莽为假皇帝。
假皇帝再进一步就是真皇帝了,但是要从假而真,并不是一句话的事儿,需要有理论基础和舆论的基础。
王莽手下就有这种奇才。
首先就是刘歆,也就是改名刘秀的这哥们,他在理论上论证了王莽从假皇帝变真皇帝的可能性。
他说: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
从理论上帮王莽奠定了代替刘家的理论依据,部分消解了刘邦当年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但是天命所授,非独一姓这事儿如果老天发话,那就更妙了。
所以老天就发话了。
王莽手下有一人才叫甄丰,甄丰有一子叫甄寻,这爷俩有一项绝技,制造谶纬。
谶纬这东西,是古代的宣传标语,狐假虎威,借助的是神仙的名义,因为借助了神秘力量所以有了一种蛊惑人心的神秘性。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曾借用过的谶纬:
大楚兴,陈胜王。
王莽即位前,符命谶纬特别多,比如有一个地方发现地下埋着一块白石头,石头上有字,这些字当然不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名字,而是用鲜红的字写了一句话: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是明目张胆的让王莽当皇帝啊。
还有个地方,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第二天人们发现地上有头铜牛,牛上有字:
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这个符是老天爷给皇帝的,献给皇帝的人可以封侯。
这些符命是否是甄丰父子为王莽量身定制的呢?不知道。不过这些符命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发现,好像是批量量产一样?
掌握了符命的甄丰在王莽当了皇帝后,还玩过一次符命,然后把自己的命玩没了。
王莽新朝建立后,封甄丰为更始将军。
王莽这官封的很有意思,是根据符命封的。
符命中说有一个叫王盛的人,要封将军。
王莽找遍满朝文武,也没找到叫王盛的人,后来发现一卖饼的人叫王盛,和符命中记载的一模一样,于是就找来王盛封了大将军。
这正是:朝为买饼郎,暮登天子堂。
甄丰和卖饼的一样官职,心里不服啊,于是利用自己会符命的特长,制作了一道符命,说:
新朝应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朝时周公、召公的旧例。
符命中让王莽仿照周朝时周公和召公的旧例,封甄丰为右伯,没想到王莽真的同意了,依照符命封甄丰为右伯,甄丰父子欣喜异常,觉得自己抓到了王莽的弱点。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很熟悉,后来想想,太平天国时东王杨秀清玩过类似的游戏,杨秀清经常洪秀全他爹上身,下凡要洪天王封杨秀清官职,或者打洪天王屁股,洪天王心里有苦说不出,逼近神是自己立得,含泪也要承认。
认为自己掌握了王莽弱点的甄丰父子,下场和东王也类似,把自己作死了。
甄寻看上汉平帝的皇后,想娶回家。
汉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甄寻想娶王皇后,直接说肯定不太行,干脆让老天开口吧,于是制作了一道符命,符命说:
故汉氏平帝后应为甄寻妻。
王莽一看气坏了:
黄皇室主为天下母,怎得妻寻。
甄寻要娶王皇后,想啥呢?王莽夺了汉家江山,西汉很多旧臣都在在,王太后为平帝太后,地位尊崇,可以稳定这帮人的人心,把王太后嫁给甄寻,彻底得罪汉朝旧臣。
王莽疯了?那么做。
别说甄寻借符命说话,就是玉皇大帝亲自下旨,王莽都未必答应。
甄寻提这要求就是找死。
甄家很快寻来了灭门惨祸。
王莽杀甄丰甄寻父子,还牵连到刘歆的儿子刘棻。
刘棻被杀后,尸体不得归葬祖坟。
王莽和刘歆的梁子算是接上了,不过刘歆对这位新朝皇帝也只能在心里恨,毫无办法。
新朝地皇三年,七十多岁的刘歆看到了一个机会。
这时候王莽新朝连续三年闹蝗灾,老百姓饭卖儿鬻女生活凄苦,王莽实行的新政又让整个帝国上层贵族对他怨声载道,眼看王莽要众叛亲离了,刘歆觉得自己机会来了。
于是一条叫赤伏符的符命在世间悄悄流行。这本赤伏符据说是赤帝发出的,赤帝就是刘邦,符曰:
刘秀发兵捕不道,
四夷云集龙斗野,
四七之际火为主
前两句好理解,最后一句啥意思呢?
有人解释为从刘邦建立汉朝到王莽执政的末期,大约228年也就是四七二十八,这是前半句的意思。
火为主,说的是汉朝是五行之中的火德。
在西汉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五行中的土德,刘向刘歆父子对五德说进行了改革,认为汉朝是火德,他们大力推广新的五德学说。
刘歆还用这套学说帮王莽成功上位。
在刘歆这儿五德学说怎么说都有理,就比如赤伏符就说,到了大汉朝228年之际,还是汉朝的火德为主。
暗示王莽玩去,没戏。
谁能继承大汉的火德呢?第一句说了,刘秀啊。
谶语流行的时候,乡巴佬刘秀还没打响昆阳之战,刘秀人们只认识那个国师,所以听到谶语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这说的是刘国师。
刘歆也就开始顺势准备谋反的事宜了。
但是很不幸很快被王莽发现了,此时王莽虽然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对付刘歆还是很容易的。
刘歆被毒死,与此同时,另一个刘秀已经通过昆阳大战变得天下皆知,走向自己的辉煌。
一个著名的刘秀倒下去,另外一个年轻的刘秀站起来,此时,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谶语说的是他啊。
这时候这则谶语是不是刘歆创造的已经不再重要。
其实多东西来到世间就和创造人的初衷没了关系,
比如,小说,
比如,谶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