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0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全文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第2个回答  2022-03-07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脱。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5-20
孙权劝学
【宋】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处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博士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以便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中事务繁多,(要说军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从师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议论国家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地的小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了),贤兄怎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
1、权:即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252年在位,在位24年。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病逝,享年71岁,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2、吕蒙(178-220):东汉末年名将。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建安二十四年(219)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42岁。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有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3、当涂:执政;掌权。也作“当途”。《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七》:“长揖当涂人,去来山林客。”唐李善注:“当涂,即当仕路也。”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及孝和即位,皇后当途,广州都督周仁轨将兵诛宁氏,走入南海。”清刘献廷《怀古》:“请语当途人,治乱实此始。”
4、掌事:掌管事务;主管处理事务。《周礼•春官•丧祝》:“凡卿大夫之丧,掌事而敛饰棺焉。”唐贾公彦疏:“言掌事者,虽礼有降杀劝防已下皆掌之,兼主敛事,故总云‘掌事而敛饰棺焉’。”亦指掌管事务的人。唐李贺《秦王饮酒》:“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清吴伟业《悲滕城》:“城上掌事报二更,鬼马踏雾东南行。”
5、辞:躲避;推托;推却不受。《公羊传·哀公三年》:“以王父命辞父命。”
6、多务:事务繁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帝)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隋书•经籍志二》:“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
7、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谦辞。《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注:“人君谦称。”《战国策·齐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谷)。”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8、岂……邪: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岂,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邪,通“耶”,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或“呢”等。
9、治经:研究经学。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晋书•食货志》:“天之所贵者人也,明之所求者学也,治经入官,则君子之道焉。”宋苏轼《谢制科启》之一:“治经独传于家学,为文不愿于世知。”
10、为:动词,成为。
11、博士:博通古今的人。《战国策•赵策三》:“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宋王巩《随手杂录》:“九重之内,安知有英州、新州,此必有博士。”又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宋苏轼《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阙,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还跟当时着名的学者受学,例如孔子的后代孔安国作博士的时候,司马迁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12、但:连词,表示轻微转折,只是。
13、当:应当;应该。
14、涉猎:读书治学或学习其他技能,但作浮浅的阅览或探索,不求深入研究掌握。《汉书•贾山传》:“山受学袪,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唐颜师古注:“涉若涉水,猎若猎兽,言历览之不专精也。”宋司马光《夜坐》:“涉猎阅旧闻,蹔使心魂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韩昭)粗有文章,至于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清刘大櫆《樵髯传》:“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诗刊》1976年第12期:“所以从他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我国新的文学的涉猎相当广博。”
15、见:动词,看见;看到。这里是“了解;知道”的意思。
16、往事: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过去的事情。
17、耳:句末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而已。
18、孰若:表示反诘语气的固定结构,相当于“何如”,怎么比得上;哪里比得上。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若,动词,比得上。《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沈既济《任氏传》:“崟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乃问曰:‘孰若某美?’”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二》:“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明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与其惩既往之耽误,孰若慎将来之责成?”
补充:孰与,表示比较的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或哪一个更……。最完整的结构是“A孰与B+比较点”。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介词,表示比较。
19、所益:好处;益处。所,结构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益,动词,增益。
20、乃始:才开始。
21、就学:从师学习。《列子•说符》:“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后汉书•张霸传》:“诸生孙林、刘固、段着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北史•韦师传》:“(师)初就学,始读《孝经》,舍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姚广孝》:“太孙就学,命设讲席于文华殿之东。”
22、及:动词,到;等到;到了。
23、鲁肃(172-217):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鲁肃出生于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24、寻阳:寻阳县。古县名,后亦为郡名。原地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一带。东晋咸和中(326-331)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且移郡治至柴桑县(今九江西南)。后又将寻阳县并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县为寻阳,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为浔阳。唐浔阳郡即江州,曾称九江郡。辖地渐移至长江南岸。
25、论议: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即议论、讨论事情。《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唐韩愈《与李翱书》:“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6、今者:今天;现在;如今。者,语气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提顿,有强调的意味,无实义,不译。
27、才略:才能和谋略;才干和智谋。《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穨俗。”《晋书•明帝纪》卷六:“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田君才略燕云客,少年累有安边策。”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事之成否,不独视其志愿,亦视其才略何如。”
28、非复:不再;不再是。《后汉书•荀彧传》:“纵数城或全,其余非复己有。”唐李华《长门怨》:“自惊罗带缓,非复旧来心。”清唐甄《潜书•匪更》:“及其敝也,衿倾袪错,四垂纰离,非复缁衣矣。”
29、吴下:泛指吴地。吴,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地区。一说指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的吴国。下,用于名词后表示处所。《宋书•隐逸传•戴颙》:“桐庐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吴下。”明高启《修忠佑祠疏》:“号虽着于江东,祀已传于吴下。”清叶廷琯《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贺方回)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吴下。”鲁迅《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梅兰芳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吴下。”按,梅氏原籍江苏泰州县。
30、阿蒙:指吕蒙。
31、即更:就要。
32、刮目相待:另眼看待,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眼光看人或事物。也说“刮目相见”“刮目相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卷三:“他承受了朱家的店业,手头活动,体面又比前不同,自然刮目相待。”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徐阮邻师诗》:“徐阮邻师以名孝廉出宰秦中,大吏皆刮目相待。”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只有航空救国较为别致,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33、大兄:本指长兄,即今之大哥。这里是对朋辈的敬称。《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裴松之注引晋王隐《蜀记》:“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
34、何:疑问副词,为什么;怎么。
35、见事:识别事势。这里是指明白道理、事理。《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晋书•唐彬传》:“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宋孔平仲《续世说•假谲》:“崔日知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
36、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一说,指示代词,这样;如此;这么。
37、拜:行拜礼。拜礼,表示敬意的礼节。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揖,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下拜,下跪叩头,指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
38、结友:结为朋友;结交朋友。汉严忌《哀时命》:“与赤松而结友兮,比王侨而为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南朝宋鲍照《升天行》:“从事入远岳,结友事仙灵。”明胡应麟《诗薮•唐下》:“杜审言、李嶓结友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
39、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一说,连词,表承接,而后;然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