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1、感知范围扩展

随着中枢神经的发展和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展,3-4岁幼儿已经发展了各种基本的感知觉。他们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常见颜色;能辨认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能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记忆具有无意性、暂时性、情绪性

3-4岁幼儿还未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因此有意识记较弱,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的记忆还很难服从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自然而然地记住。

3、无意想象占主导

3-4岁幼儿会玩想象性游戏,但此时孩子的想象简单,是无意的、自发的。其想象主题多变不能按一定目的下去,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常被人家误认为是说谎。

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部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幼儿以想象为满足,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故富有幻想的性质。

4、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3-4岁幼儿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质。其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动作。只要让他们的活动对象和动作一转移,他们的思维也就会随之转移。

5、幼儿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口头语言有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儿童是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从语言的习惯上逐渐学会掌握一定的语法结构的。三岁左右的儿童能使用简单句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四岁的儿童除使用简单句以外,还可使用复合句。五、六岁的儿童不仅使用复合句的数量增加,复合句的结构也变得更复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

一、从认知心理方面,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有如下基本趋向:

1、儿童认知的发展由近及远。

在他们还不知道客观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认知范围就限于自己,以后才逐渐认识到外界事物也和自己一样存在。

2、儿童认知事物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3、儿童最初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

4、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

二、从认知社会方面,幼儿发展的特点如下:

1、3、4岁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已具有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父母有着很强烈的情感依恋,对经常接触的人也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2、4、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

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3、5、6岁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教育影响下,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为社会和他人所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爱问“为什么”。

2-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5-7岁幼儿虽然仍具有自我中心阶段的一些认识特点,但这时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所感知到的现象。

扩展资料:

儿童认知规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客体不存在,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还不能用言语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则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2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有如下基本趋向:1)儿童认知的发展由近及远。在他们还不知道客观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认知范围就限于自己,以后才逐渐认识到外界事物也和自己一样存在。2)儿童认知事物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3)儿童最初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前述胶泥和铁丝的例子就说明这点。4)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3个回答  2019-10-17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可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第4个回答  2017-05-14
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