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什么?

在4月29日召开的5G和网络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信科集团大唐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李国庆做了《顺应发展趋势,持续创造价值》的主题报告

5G建设意义——推动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发展经过三个时代:桌面办公互联网为第一个时代的应用,第二个时代便是乔布斯用苹果手机和App
Store应用商店重新定义的娱乐消费互联网,如今我国即将迎来互联网应用的第三个时代,即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基础应用,产业互联网。



早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就已提出一个概念,叫“互联网+”,指出互联网将跟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进入互联网的“互联网+”时代,即开启我国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但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今天我国将产业互联网建设真正开始落实却间隔了5年的时间。原因正是因为缺乏技术,万物联网的设想无法实现。而5G的出现正好成为我国互联网模式转变的强有力技术支持。5G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全新升级,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传输快、延迟低以及多服务。



5G建设现状——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3万个。为了加快5G“新基建”建设进度,2020年3月12日,中国电信宣布与中国联通在2020年三季度将完成全国25万座5G基站共建工作。中国铁塔也表示截至2020年3月初,中国铁塔累计建成5G基站超20万座,2020年全年计划部署50万座。此外,中国移动已全面完成5G一期工程建设,在50个城市实现5G商用。2020年3月6日,中国移动正式启动了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集采,需求数量总计232143个5G基站。力争2020年底5G基站数达到30万,确保2020年内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



5G建设应用——个人消费与产业渗透并进

个人消费方面,结合5G具有传输快的优点,移动宽带的增强将引起个人消费终端的更换。以手机为例,在4G出现以前人们日常用手机多以键盘机为主,屏幕普遍较小,多数不具有浏览图片以及拍照功能,手机主要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搭建桥梁。而在4G出现以后,智能手机出现,手机键盘被更大的屏幕取代,功能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了基本通话功能以外,摄像、视频、基础办公、线上购物等功能纷纷上线,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5G的出现势必也会引起手机新一轮的变革。

此外,5G的出现将万物互联的实现向前推进了一步,工业制造、供应链管理、
进销存管理、信息整合等多方面的产业应用均可引入5G,实现企业一体化运作的规划与监控。目前我国正逐渐完成5G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渗透。例如,在2020年中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5G就以“大带宽、低时延、广联接”的特性,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营商联合华为、中兴等设备供应商为包括火神山、雷神山在内的全国各地百余家重点医院提供5G网络覆盖。基于5G的全天候“云监工”、灵活调动医疗资源的“5G+远程会诊”和人群密集区域“5G+热成像”等应用,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7

5G产业链环节较多,主要包含通信网络设备、基站天线、射频、光模块等

5G产业链条非常之广,含零部件、主设备、运营商和下游应用等环节。前期投入主要包括无线设备、传输设备、基站设备、小基站、光通信设备、网络规划实施等。从应用方向上看,5G应用包括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三大方向;5G通用应用(即未来可能应用于各行业各种5G场景的应用)包括4K/8K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车/船、机器人四大类;5G应用到工业、医疗、教育、安防等领域,还将产生X类创新型行业应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5G时期5G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投资占比不同,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占比最大,为35.9%,基站天线、射频、光纤光缆和光模块的投资占比分别为3.5%、12.3%、3.3%、5.3%。

5G产业链总投资有望超过1.8万亿,投资高峰出现在2023年和2024年

我国5G的推进节奏处于全球最领先水平,与国外移动电话生命周期保持一致。同时由于5G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增强移动宽带、海量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应用场景)及各产业进度的不同,使得5G的投资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5G主建设周期将持续5-6年。

在总投资方面,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我国四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中国广电)与中国铁塔5G总投资有望超过1.8万亿,相较于4G时代增长超过60%。从投资节奏来看,投资高峰出现在2023年和2024年;由于行业技术、产品功能的持续升级,应用场景的增长,2024年以后投资规模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通信网络设备占产业链投资比重最大,基站天线和网络规划运维投资规模将分别超过600亿元和1400亿元

通信网络设备是移动电话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无线、传输、核心网及业务承载支撑等系统设备。依据运营商测算,在4G系统中通信网络设备的投资超过了4000亿元,由于承载业务和支撑的基站数较4G有明显的增加,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5G时期主设备整体投资将增长45%,预计5G时期通信网络设备(主设备)投资总规模占5G总投资的比重达到35.9%,投资总额将接近6500亿元。

通信网络设备作为5G投资的核心环节,投资周期较长,预计5G时期均会有较大规模的投资;2023年,随着宏站和小站建设数量双双放量提升,预计通信网络设备(主设备)投资规模迎来峰值,达到968亿元。

参考信息:2021年7月18日,中国移动公布了总价超380亿元的5G 700M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公告,集采规模共约48.0万站。2021年8月1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公布了2021年5G SA建设工程无线主设备(2.1G)联合集中采购项目结果,集采规模共约24.2万站,并设置最高投标限价为205.32亿元(不含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结合公开资料研究对5G基站数量的统计与测算,预计5G宏站和5G小站数量预计分别为480万站和960万站。对基站天线投资规模测算如下:每个5G宏站需要配置3副天线,每副宏站天线价格以3000元计算;每个小站平均需要配置2副天线,每副小站天线价格以1000元计算,则5G基站天线总投资规模达到624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我国5G基站天线投资总规模达到峰值,为111亿元。

注:2020年、2021年数据包含4G宏基站天线规模,每个4G宏基站只需配置1副天线。

参考信息:2021年6月25日,受中国广电委托,中国移动启动了多频段(含700M)天线产品招标。招标公告显示,招标共涉及三类合计6款的天线集采产品:标包1主要为“4+4+4” 700/900/1800独立电调天线(高增益),需求为60万面;标包2主要为“4+4+4+8”700/900/1800/FA独立电调智能天线(短款),需求为114万面。

尽管5G网络架构比4G要复杂得多,基站总数增多,业务复杂度也随之提高,但集中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因此5G时代的网络规划和运维成本可能不会有大幅提升,预计与4G时代基本持平。4G时期网络规划运维投资规模约为1342亿元,以增长11%左右测算,5G时期网络规划运维投资规模为1500亿元左右。

网络规划运维在5G建网的早期和建网完成后将受益,前期为网络规划阶段,投资窗口为2020-2023年;后期为网络运维阶段,投资窗口为2024-2027年。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0
5G网络的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将所有万物互联,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互联网时代。在科技方面会促进相关技术的产生,影响人们的以及生活以及工作习惯,给更多的人时间去休息。嗯,给更多的企业压低成本的机会,并且能产生大量的失业者,让这些失业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在提升国力方面,中国会迅速的借助这次技术革命解决崛起,从而称霸世界,取代美国在世界当中的地位。
第3个回答  2020-05-10

5G网络发展的最终趋势是服务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从5G网络上获得真正的实惠,网速比过去更快,资费更低。各行各业都网络与5G之中。

第4个回答  2020-05-10
5G网络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继续把面向物联网的网络功能进一步地丰富和增强,真正达到一个赋能垂直行业的目标;第二个趋势就是要依赖于卫星系统和5G系统融合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形成全域覆盖;第三个趋势就是采用智能化技术应对不断增加的网络复杂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运维管理,会越来越向智能网络目标迈进。
高精度定位是5G系统真正赋能垂直行业非常重要的指标。面对赋能垂直行业的趋势,大唐重点开展了高精度定位方面的研究。现在基于卫星网络的高精度定位没有办法在室内使用。借鉴卫星定位系统,采用基于载波相位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地面终端不仅要接收卫星发射的定位参考信号,还要测量载波的相位,通过测量载波的相位提升精确度。
载波相位技术在蜂窝系统里达到5.4公分以下的定位精度。采用载波相位技术提高蜂窝系统的定位精度,是当下的最优选择。一是实现较简单。在蜂窝系统里面,可以发射纯正旋的信号,基站和终端之间的信道环境也相对比较单纯,不管是发射还是接收都是比较简单的。二是定位更精确。基站和终端之间的距离短,信噪比、信号强度都会有很大的优势,在定位精确度方面也能够很轻易地做到很高。三是配置更灵活。基站和终端之间天然就是一个双向通信的关系,可以对定位载波的发送进行协商,在开销和定位性能之间取得一个很好的折中。目前评估结果表明,采用载波相位,蜂窝系统能够达到5.4公分以下的定位精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