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为何是一语双关的经典之作?

如题所述

作者在诗中本写的只是贫家女子的悲惨遭遇,而作者将女子的悲伤之情与自己在官场中踌躇不得志的悲伤之感一同出发,一语双关以频率的遭遇,预示着自己在官场中的寄人篱下。

在这首诗中,作者一语双关,也就是借诗中的主人公评价的女子,在出嫁的过程中,总是穿着粗布的衣裳,从来没有过绸缎,在代嫁之年也没有没人来保媒。姑娘在家中床帘所知的绣花和金线做的衣服都是拿去给富人家的小姐做的嫁衣,自己根本没有福分去穿它,透露出了贫穷人家女子,由于身份卑微,家中穷困潦倒,清贫至此的忧伤之情。

而作者一语双关,将这种情感比喻为自己在官场上怀才不遇,还要寄人篱下,为别人谋取功名,自己则没有丝毫成果和施展抱负的机会,抒发出了作者长期,为他人做嫁衣而得不到回报和施展拳脚机会的踌躇之情。

作者在诗中从家中的贫困,逐渐说到自己的心事,一层一层将自己的悲伤欲演欲烈,最后在替人做嫁衣之时,将感情逐渐升华,将自己的悲伤之感流露而出,借此抒发自己在官场中鱼,这如出一辙的,悲伤之感。

在诗词歌赋中藏有诗人,将闺中怨妇的悲伤之感与自己在官场中踌躇不得志的憋屈感情相结合抒发,从而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以至于在明面上没有突出对自己事迹和对官场的批评贬责,看上去是一个抒发闺中怨妇悲伤之情的诗,实则是,只自己在官场中的不满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第2个回答  2019-09-18
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
第3个回答  2019-09-18
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听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主人翁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
第4个回答  2019-09-19
作者的这个贫,上面说的是物质上的贫穷,也表达了是精神世界的缺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