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如题所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践行,重要的是要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推广普及,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载体上都要继承和创新,既要遵循人们思想观念、德行习惯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接受方式的变化,尤其要注重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在“深”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调查表明,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疑虑,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趋同问题,改革开放30年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弱化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要敢于直面现实,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解释,理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深入开展舆情调研。舆情调研就是了解群众的实际思想、把握受众的思想脉搏,这是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受众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理论宣讲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深入基层开展舆情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动态,特别要了解受众对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反映,要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为意识形态部门更好地了解社会思想行为变化,制定科学的教育工作方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使宣传思想工作更有针对性、感召力。
  3.架起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理论作为由概念、范畴、原理组成的理性认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原则性,而现实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百姓能否认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理论能否给百姓带来益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富民强国、为百姓谋幸福的理论,以往的宣传往往只重视把理论与国家政治相联系,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联系不够,这是有缺憾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民心,今天改革开放,仍然要把理论与百姓的生活、利益结合起来。所以,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查研究百姓关注的贫富差距、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良方。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推广,在“知”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千百万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如果停留在书斋里和书本上,是没有生命力与现实意义的。为此,必须通过宣传推广,在“知”字上做文章。
  1.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问卷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您是通过何种渠道知道和了解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60%),“学校教育”(58%),”“读书学习”(45%)。可见,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是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应该看到,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互联网、手机等正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所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载体和阵地。特别是要办好讲堂、论坛等公益性、开放性的理论人文知识宣讲品牌载体,努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
  2.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沟通认同。调查表明,目前理论宣传与政治学习方法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说教,互动性不够。再好的理论如果仅仅限于外界信息的狂轰滥炸,与现代人更倾向的理解沟通的认知方式是不相适应的。所以要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沟通交流,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和道德行为开展社会讨论、辩论,在讨论中释放情绪,辨明是非,鞭挞假恶丑,倡导真善美。
  3.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受众面。调查表明,目前的理论宣传重上轻下,党员干部会议多、学习多,而普通群众处于“会荒”状态。问卷调查中近两成的人 “从未听过理论宣讲”。所以,要克服理论宣传、价值观教育只停留在党员干部这个层面,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视野拓展到各个阶层、群体,特别是关注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等。要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教育普及要区分层次、各有侧重。要尊重认知规律,青少年要注重德行的养成教育,工人农民要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意识教育,党员干部要突出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转化,在“感”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因此,要在“感”字上下功夫。
  1.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虚实结合。有人说,“故事比理论有力量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几乎都在讲故事”。这话不全对,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号召这个层面,还需渗透转化为文化产品;不仅是要融入文化事业,还要渗透物化到文化产业之中,因为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文化心理和思想性格,它比震耳欲聋的号召、呼唤来得自然和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视剧……其实都充分渗透融入了这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说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家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
  2.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文学艺术中。实践表明,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中,讴歌劳动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感染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中。应当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元素在群众中的深厚基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服务,如长兴百叶龙,德清叶球灯,菱湖灯迷、剪纸,安吉竹乐,南浔龙船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力求创新,使特色更明显,参与更广泛,影响更深远。舞龙、舞狮、灯会、蚕花节等都是湖州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要把爱国爱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在欢天喜地、欢歌笑语的活动中接受好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列宁早就告戒我们:“少来一些政治上的喧嚷,少发表一些为没有经验和不了解自己任务的共产党员所喜爱的一般的议论和抽象的口号,多做一些生产宣传,尤其是对实际经验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巧妙的、适合群众水平的估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在“行”字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创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公信力”弱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在“行”字下做足文章。
  1.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践中培育养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湖州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千村升国旗仪式、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传播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示范作用,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通过开展“感动湖州”、“文明五心好公民”、“时代湖商”、“时代新农民”等先进典型的评选,大力宣传一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普通人、普通事,让群众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上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用先进榜样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帮助人们从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高层次转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群众不是从你说什么,而是从你做什么来切实感受和形成价值信仰的,要使群众相信我们共产党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革命精神,党员干部必须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规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并且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为群众作出表率。3.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振奋青年才能振兴未来。德行养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给人的一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学校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上,更重要的是贯穿于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写作的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践行良好的道德,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传道”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