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产:西藏卡垫

如题所述

西藏卡垫的基本介绍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
“卡垫”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一般在理解上,是指仲丝织物,“卡垫”的规格一般是长方形的,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和销售时,一般都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和销售。“卡垫”的种类很多,以穿杆结扣等工艺不同,分为:仲丝、尺不戒、汪丹仲丝等种类;以用途不同,分为卡垫、地毯、靠背、方垫、措垫及其它产品。“卡垫”是在“汪丹仲丝”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它的穿杆结扣法,在全国乃至世界地毯织造技术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创举,至今仍未失其独树一帜的地位,其织法,色彩以及纹样组织等方面,也鲜明地体现了它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传统卡垫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操作的小型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梁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撑木等组成。它没有坐板架,绞缘等设施。上下梁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经时根据活面宽窄的需要把两个立身柱平行地摆在地上,把它们的两端分别用两根枕木垫起,校正好宽度,然后再把上下梁放在定好宽度的立身柱上,这时就可以在平机上上经。经上完后,分别再在两个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上下加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经线紧到所需要的程度,这时就可以把机子竖起斜靠在墙上,开始织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随之垫高。等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木楔,重新调整位置后再用木楔紧经线,再织下一块,依次重复上述运作。除织机基本框架外,织卡垫还需套经竿、缯板、缯、分绞板,绕扣杆等附件,开始织作时,首先提缯出绞(一批缯),把分绞板从缯下现出的绞口中插入,从而使绞固定下来,随之将分绞板推向缯前,使绞口逼近活面约三寸处,再顺手把分绞板翻起(开头是扁平插入的),即可进行绕扣,扣结绕完一道后,用鸭口觜木郎头将其带绒扣的绕招杆砸抵活面,再从两边分别过粗,细纬线,然后用“打”(用青冈木或其它硬木作成的一种上圆下扁的工具,作用与耙子相同)砸实,这时就可以用刀片划开绕扣杆上的毛纱扣,拿去绕扣杆,剪齐茺毛即成一道栽绒。经线已恢复了平绞(原来的绞已经被纬线压在底下了)。抽出分绞板,再重新提缯分绞,插入分绞板,继续织作下一道依次往复。传统仲丝没有撩边一道工序,边经是靠纬线连接的,藏毯经向折叠,绒面上无明显的道数间隔行,横折时则有非常明显的道数层;纬线粗时后背显现清楚的纬线痕迹,纬线细时,后背的纬线不清楚,这些都形成了藏毯的部分外观特征。

西藏卡垫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西藏卡垫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藏族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其图案、纺线、染色、织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这些民族手工技艺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西藏卡垫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历史上,该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氆氇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经过世代传承和改进,杰德秀镇的毛织品在品种、图案、色彩和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