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需要”为题的作文

如题所述

每一例顺利抽得的骨髓,都是许多人用爱心、信心、耐心堆砌而成的。从美国回台工作、有30多年免疫遗传研究经验的李政道博士,说起到慈济工作的经历时,眼眶红了。不是因为他自己多少次风雨兼程送髓到大陆,而是其他员工的那种奉献精神。

“最难忘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那天。7.3级的强震刚过,早上7点钟,花莲强烈余震不断,我们依然坚守岗位,在摇摇晃晃、抽抽停停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当时日本来花莲取髓的女医生,被地震吓得躲在宾馆里不敢出来。第二天9月22日,为了兑现对大陆医院的承诺,一大早我们又在级数不小的余震中抽髓,由我赶送到浙江医大一院血液科,深夜才到达,为一位湖南的小朋友做移植。大陆同胞争先恐后围上来询问灾情。院长说,台湾遭遇大地震,救灾都来不及了,他们还忘不了远方的病人,这份血浓于水的挚爱,我们将铭记在心。”

法国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当生命遇上生命,会发出光芒,带上磁性。”花莲两日,记者听到许多自愿捐髓救人的感人事例。

杨秀霞捐髓时已经54岁,两女一男都已长大成人。她心地善良,多次义务献血。听说与她血型配上对的受髓人是大陆的一名10岁儿童,她不顾亲友劝阻,毅然前往。她说:“我已经54岁了,人生的使用权已经让我用了54年,而那个孩子才10岁,大好人生正要展开,如果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可以善用人生。”面对苦劝她放弃的83岁老母亲关爱的目光,她说:“与其劝阻我,不如祝福我。”事后她认为,第一次坐飞机,就是去花莲捐髓救人,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呢。

1971年出生的许坤山先生长得英俊潇洒,在新竹县开店,自称工人,言谈温文谦恭,对人生充满自信与希望。当得悉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既高兴又害怕,毕竟要住院、全麻。当时还是女朋友的许太太支持他的义举。

台湾青年的骨髓输进了一名大陆1岁幼儿的体内。一年后,慈济基金会举办“相见欢”,小孩没能来台湾,但打来电话。“记得当时会场上的广播传出有人从大陆打电话给我,我的心情比抽髓时还紧张”。接过话筒,听到一个稚嫩的童音喊他“爸爸”,他一时愣住了,兴奋和激动使他久久答不上话来。事后,虽然不频繁联系,但祝福常在他的心中。每当与人谈起这段经历和因缘,他总是轻描淡写。“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自己做得到,也应该做,所以就去做了。我获得的比付出的还多。”

成都少年王憬宸,2000年2月幸运地接受了台湾赖荣生先生捐的骨髓,生命复活后的他写了一封信,托李政道爷爷转交赖叔叔。少年郎写道:“您和我本来不相识,却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了我,这是连亲人也不见得办得到的,您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救命之髓,是李政道博士送到成都的。当王憬宸的父母在双流机场见到李博士一行时,“咚”的一声双双跪倒,泣不成声。这场景,也就成为李政道博士永久的记忆。

用这些材料加上点自己的话  最后一段抒一下情就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