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

如题所述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如下:

验室制氨⽓的化学⽅程式为2NH4Cl(固态)+Ca(OH)2(固态)===2NH3↑+CaCl2+2H2O加,热固体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固态)+(固体)=+2↑+2(加热条件下)。

实验室有三种常见制氨气方法:

加热浓氨水制取、加热固体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用氮化物制取。氨气(Ammonia),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1,标准状况下,密度0.771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的气体。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能在水中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呈弱碱性。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

有催化剂存在时氨气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氨气常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氨气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氨气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并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管控。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氨的气味。18世纪,著名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苏格兰)、彼得·沃尔夫爱尔兰、卡尔·威廉·舍勒瑞典/德国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英格兰)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氰氨化钙与过热水蒸汽反应制的氨。

1785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路易斯·贝索莱测定了它的元素组成。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E.Haber,1868一1934)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后发现,在500-600℃、17.5~20.0MPa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

反应后氨的含量可达到6%以上,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

为了把哈伯合成氨的实验室方法转化为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德国工程师博施C.Bosch,1874一1940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

1913年,一个年产量700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从此,合成氨成为化学工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领域。

由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相关研究对化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推动,哈伯和博施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