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苯菌灵及甲基硫菌灵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1、多菌灵,苯菌灵及甲基硫菌灵都是属于杀菌剂,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

苯菌灵为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代谢为多菌灵及另一种有挥发性异氰酸丁酯,是其主要杀菌物质。甲基硫菌灵商品名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

2、多菌灵,苯菌灵及甲基硫菌灵都是属于结晶体,多菌灵为白色结晶固体,熔点302℃~307℃(分解),密度1. 45glcm3 (20℃)。24℃时溶解度:水29mglL(PH4),二甲基甲酰胺5g/L,微溶于其余有机溶剂中。

低于50℃至少2年稳定。在碱性溶液中缓慢分解,随pH升高分解加快,随pH降低失去活性,以7作为基准。在酸中稳定形成可溶性盐。

苯菌灵为无色结晶固体;熔点前分解,不易挥发。溶解度(25℃):约4mg/kg水(pH3~10),极易溶(pH1),在pH13下分解;约18g/kg丙酮;约94g/kg氯仿;约53g/kg二甲基甲酰胺;约4g/kg乙醇;约400g/kg庚烷;约10g/kg二甲苯。

稳定性:在某些溶剂中离解形成多菌灵和异氰酸丁酯;在水中溶解并在各种pH值下稳定。对光稳定。遇水及在潮湿土壤中分解。

甲基硫菌灵纯品为无色结晶,原粉(含量约93%)为微黄色结晶。比重1.5(20℃),熔点172℃ (分解),蒸气压949.1× 10-8Pa(25℃)。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甲醇、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对酸、碱稳定。

扩展资料:

苯菌灵可用于防治蔬菜、果树、稻麦等作物的多种病害,常用作拌种、喷雾和土壤处理,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外,还具有杀螨作用。

1、防治瓜类白粉病,黄瓜和甜(辣)椒的炭疽病,西红柿灰霉病、叶霉病,黄瓜菌核病,用1500-20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2、防治茄子黄萎病、褐纹病,取50%苯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混拌均匀,而后再与填充剂(细土或炉灰等)3份混匀,用种子重量0.1%的混合药剂拌种。

3、防治黄瓜枯萎病,用500-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根,每株每次灌0.25-0.3公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菌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菌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基硫菌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井咪唑44号。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注意事项
(l)多菌灵可与多菌灵一般杀菌剂混用,但与杀虫剂、杀螨剂混用时要随混随用,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 (2)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注意事项
(1)苯菌灵可与多种农药混用,但不能与强碱性药剂及含铜制剂混用。 (2)为避免产生抗性,应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但不宜与多菌灵、硫菌灵等与苯菌灵存在交互抗性的杀菌剂作为替换药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 (3)作土壤处理时,有时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降低药效。如土壤处理效果不理想,可改用其他使用方法。 (4)安全间隔期15天。苯菌灵为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代谢为多菌灵及另一种有挥发性异氰酸丁酯,是其主要杀菌物质。纯品为白色结晶,略有臭味。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在干操状态 下稳定,遇潮湿会分解减效。对人畜低毒,对作物安全。甲基硫菌灵,其他名称 甲基托布津 日友甲托(PD20081302)广谱杀菌剂,具有向顶性传导功能,对多种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叶螨和病原线虫有抑制作用。 适用范围 对禾谷类、蔬菜类、果树上的多种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注意事项
不能与碱性及无机铜制剂混用。 长期单一使用易产生抗性并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交互抗性,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用。 药液溅入眼睛可用清水或2%苏打水冲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