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奇葩说第24期的辩论发言能否打动你?

如题所述

     罗振宇在《奇葩说》第24期的辩论发言能否打动你?


     首先讲一下《奇葩秀》这种辩论赛的特点,他们这种辩论赛属于单一轮的攻辩,没有反过来的质询,只能一个接一个的辩论下去。同时我也介绍下四位辩手的岗位职责,一般来讲,四个辩手要起、承、转、合。起:第一辩手的任务就是首先陈述我方的观点,给概念下精确的定义,在整体陈述观点时比较详细, 特点就是思路清晰、大局观强。承:二辩手,也叫攻辩手,逻辑思维强,富有进攻性和话题拓展性。转:三辩手也称为“灵辩手”,这个辩手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应变能力强,善于扑捉到对方的观点漏洞。合:四辩也叫总结性辩手,也叫结辩手,需要画龙点睛总结观点,但不只是简单陈述,要有鼓动性和想象性。 


     为什么讲上面一段话,那是因为我觉得罗振宇老师很好的守好了最后一关,真正做到了总结性陈辩,漂亮的压轴大戏。这是打动我的一点,因为我喜欢逻辑严密、有中心的思考,或者说辩论吧。


     《奇葩说》第二十四期是第四季的最后一期了,议题是“我们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罗振宇老师在最后的发言中对对方辩手的观点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把这个议题确定了一个中心,那就是“成长”,并进一步推进将成长定义,“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以此为中心来进行辩论与总结,他提出的这个中心毫无疑问是具有煽情作用的,正如罗振宇老师讲的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好的,也会遇到坏的,你本身就有一个不断接受与排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会不断的成长(变得复杂)与进步(变得更好),有时候甚至被同化变成自己曾经很厌恶、反感的人,这个“成长”是自我的破碎和重建,难道能够说变得复杂、有裂痕就是是坏事吗?


     罗振宇在《奇葩说》第24期的辩论发言将我们最终成为的那个人归纳于“成长”,这过程中出现的坏如同琉璃,易碎是他的特质,但我们总能够重建新的自我。最后,罗振宇老师引用了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结尾,对前面所阐述的进行总结,并自己归纳了一句“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确实,成长就会有坏有好,那存在的瑕疵、缺点、不好,那便是所有的光、温暖能够进来的地方,怎么就能说我们最终变坏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呢?


     上面讲了这多,让我们回到这道议题。在出现这道题目前是放映了一个VCR的,那里面就很形象的表现了这道议题的主旨,里面陈赫无羞耻的巴结领导、长大后的我们与当年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等,这本不是就不是好与坏的争辩,这其实是一种成长,但只要你保持初心,有着正面的价值观,那就永远能看到最暖的阳光。


     纵观《奇葩说》第二十四期罗振宇老师的发言,有理有据,议题中心归纳极其到位,辩论发言也是非常的动情,并且罗老师援引了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这些无一意外的都打动了我。而最重要的是罗振宇老师的辩论发言让我产生同感。

      每个人都是不断的在成长,而这个成长就会让我们变得复杂,考虑得更多。这难道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其实只要保持初心,三观正,你永远不会迷失自我。那将一直是你阳光照射进来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9

和楼上几位一样,没有打动我,就是这么直白。罗振宇在奇葩说第24期的辩论发言,口才毋庸置疑,但是来的尴尬,是来接替高晓松的,但是高晓松对于《奇葩说》这个节目的重量毋庸置疑,就比如以前的六小龄童对于经典西游记一样,罗振宇在怎么厉害,我还是觉得缺点什么。


在《奇葩说》的“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的辩题上,注意了大家,这个是辩题,但是罗振宇用了90%的篇幅在讲什么是人工智能,都没有讲到什么是爱情,重点把握不住,怎么打动观众,所以没有打动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