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什么共同发挥作用

如题所述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密切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渗透着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以自己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

例如,我国宪法和某些法律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等,都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把某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变成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对于违反这些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履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把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渗透在法律规范中。同时,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守法,促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和严肃执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律与道德的碰撞和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8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 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中,要求必须坚持五个原则,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第四个原则。强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刻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一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区别: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法治”是他律之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外在行为;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属于治内之治。“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二是“法治”与“德治”联系:“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首先,它们相互配合与支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它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其次,有共同的精神,即秩序。两者都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而“法治”与“德治”之所以为人们所认同并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治国理论和模式,主要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秩序,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得以保障。再次,“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前提,这两者的实现都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可以有力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颠覆和破坏行为。而道德则可以利用其内在的意识制约力为防止各种邪恶思想的产生,防止社会混乱,可以限制人们的某些欲望。减少利益冲突,加强人民团结,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对法律的创新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与协调。可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三、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守底线,自觉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廉洁从业底线,坚守党纪国法红线,坚守党纪党规底线。一要坚守道德底线。党员干部为官做人最起码要坚守道德底线,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官做人的底线就是一条警戒线、一道分水岭,固牢党员干部坚守道德底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道德准则。我们的党只有坚持了这一条道德准则,才能执政兴国。守住从政的道德底线,就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违法的事坚决不做,珍惜自由人生,守住法律底线;违纪的事一律不做,守住纪律底线;诱惑的事拒绝去做,谨慎社会交往,守住交友底线;尽责的事认真去做,珍惜工作岗位,守住职责底线,就是党员干部牢固坚守的道德底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道德底线,规范日常行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加强党纪政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带头学习、严格遵守、自觉维护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二要坚守法律底线:法律底线是“红线”,是“高压线”。领导干部要守住法律底线,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有良好心态,用权要谨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越法律底线。要把学法、懂法、加强法纪修养、依法经营作为必修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令行禁止。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必须谨慎行使权力,绝不能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当作获取个人利益的砝码,更不能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要坚决克服侥幸心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守不住法律底线,必将导致严重后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19
需要法律和民主监督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起效果,不接受民主监督就会失去公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