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姓的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
此外,连姓名人还有:宋仁宗庆历年间,有连庶、连庠兄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绍光年间的连希觉,曾在英州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宁宗宁元年产的连三益,历知沙县、广州、绍兴,任满离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连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时的名御史连均;英宗正统年间的福建按察副使连镛;宪宗成化年间的御史连盛;神宗万历年间的广西按察副使连继芬;思宗崇祯年间出知灵州的连宗度,等等,都为造福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上述连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是湖北应山人,连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连均、连镛都是江苏建安人,连盛是河北永年人,连继芬是福建龙岩人。这些充分说明,明清时期,连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连楹
(?-1402年),谥刚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连楹为太学士出生。洪武年间,其任左春坊太子赞善,后升任赞读、监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门,其叩马欲刺朱棣,后失败被杀,尸体直立不倒.
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连陂存爱;
赋笔见称。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连氏宗祠通用堂中联。
羽衣得道;
丽赋著名。
上联典指宋代人连久道,字可久,十二岁就能作诗。父亲带他见当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渔父词》。熊曲肱也写诗相赠,又说:“这个孩子在富贵中留不住。”后来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鸟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样飞翔),来往于西山。下联典指唐代闽县人连总,字会川,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
勋嘉葵戍;
泽被乡邻。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为将军,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时去,约定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一年后,襄公违约。连称、管至父联合襄公的堂弟无知杀了襄公。下联典指宋代应山人连舜宾,字辅之,家中富裕,常常资助乡邻。在家里教他两个儿子庶、庠读书,说:“这就是我的资产。”他死后,远近乡邻都前去哭吊。
勋嘉葵戍;
孝踵丁兰。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见上)。下联典指宋·连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
七言通用联
瞻崇祖德恢先业;
依赖宗功启后人。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瞻依”堂名。
国士升华光世德;
惟思懋建永昌宗。
——清·连日春撰福建省长泰县江都村连氏宗祠“瞻依堂”联
此联为清代连氏裔孙、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台湾府举人连日春所撰。后来,江都和开台连氏家族共同将它作为子孙昭穆,从十二世启用,历代相沿。
九言及以上
源头由和睦,和睦千秋;
匾额树瞻依,瞻依百世。
——佚名撰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江都寨连氏祖祠“瞻依堂”堂联
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还住着30多户连氏人家。寨内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连氏祖祠。据连氏族谱记载,唐开成元年(836年),连谋自骛州入福建开基,成为连氏入闽始祖。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谋的十世孙连法进之子连垒,从龙岩漳平县入长泰开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块风向适宜,阳光充足,形似鸡笼的蒲姜地上披荆斩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实坚固的石墙。从此,他们筑寨而居,创家立业,繁衍生息,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连氏族人在寨中选择一块风水保地修建了这座祖祠,以示纪念。连氏先辈把祖祠命为“瞻依堂”,堂名瞻依,谓望儿孙登斯堂而兴瞻仰仗寨之情,毋忘先人创业维艰;联嵌“和睦”,语意双关,勉后人见此联而铭记始祖故里,永保骨肉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寨外出的连氏子孙深切的寄望和依依的眷念。在江都连氏族谱上,清楚地记载着三世祖连时冲往台湾,在台南小脚腿创业开基,第十世孙连绳巍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去台湾等记录。此后,于长泰江都定居的连时崇的后裔,又有不少人陆续迁往台湾定居。
习射攻书,继武继文承祖泽;
筑陂奉像,尽忠尽孝衍孙枝。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连氏宗祠联。上联“习射”,指清代当地人连际成,雍正年间武举;“攻书”,指清代当地人连斗山,字叔度,乾隆年间文举,著有《周易辨画》。下联“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连希觉,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称“连陂”;“奉像”,指宋代乐清人连世瑜,与妻子方氏对母亲极孝,母亲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父为作,子为述,由上掌而连江都,源头初无二脉;
祖有功,宗有德,自大田而开长泰,宗派唯有一家。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通用堂联。
广东省新民村
普宁梅塘镇新民村连氏一世祖至今是传十七代.现总人数是一千三百余人.而居泰国华侨一千余人,居新加坡三百余.其余地方有三百余人.开创新民村<古名新寮蓝.>是在清代康熈三十二年.先祖来潮汕地区创业是几经迁走.到来潮第三代先祖才创寨.
台湾连氏
连姓是台湾第五十四大姓,遍及台湾的每一个县市。连姓也是从福建传入。自唐代以后,连氏在福建已是大姓,在唐咸通年间,福建闽县就出了名人连总。五代时期,一位名叫连重温的人就曾在福建政坛叱咤风云一时。
台湾的连姓以台北最盛,台南次之,苗栗居第三。据考证,福建安溪人连良,是大陆连氏迁台的开基始祖。他于清康熙年间移台,入居今台北县淡水镇水确里,开基立业。从此之后,自福建迁台的连姓人氏逐渐增加,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大名姓。连氏家族的连雅堂是台湾连姓最知名、最有影响的代表。
连战的祖父连横,原名允斌,字雅堂,号剑花,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16日出生于台南。连家是台南望族,连雅堂是连家在台湾的第七世代。
连氏家族的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其六世祖“兴位”,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台南府的马兵营,世代经商,数代之间,家业迭有兴衰。清道光、咸丰年间,从连雅堂祖父连长瑞时起,家业又渐兴旺。
连长瑞这一代,连家除有园圃外,并在漳州府城坊桥头开一家“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甚丰。
光绪十九年(1893年),连家开始经营樟脑炼制,进行外销,每年达数万担,获利数十万金,为当时富豪之一。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连家的“芳兰号”烟铺及水田被日本人征收,连氏家族迁台六代经营所得,就此毁于一旦,家业开始衰落。
连得政生有四子,雅堂是老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连雅堂赴大陆知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不久,奉母命回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日本人在台南创办《台澎日报》,聘连雅堂负责汉文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赴福州参加乡试。次年10月,再回《台澎日报》社。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连雅堂不满时政,携眷赴厦门,与友人合作创办《福建日日新日报》,开始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有所往来。 1906年,孙中山抵达新加坡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曾派人前往厦门与连雅堂联系,研商将该报改为同盟会机关报,结果被清政府封馆停刊。
随后,连雅堂一度在上海华侨联合会担任编辑工作。该会由孙中山设立,是同盟会在上海的联络点。连雅堂在此期间结识了革命党人张继与章炳麟等人,并经张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
1914年,连雅堂寓居北京,同年又回台湾在《台南新报》社主持汉文部。连雅堂于1919年全家再次迁到台北大稻埕,并任华南银行秘书,进入金融界。同年16岁的儿子连震东赴日本上学。1923年,他在台创办《台湾诗荟月刊》。
1926年,连雅堂全家再回大陆,居住在杭州西湖。次年,大陆内乱再起,连雅堂又迁回台湾,在台中参加林献堂先生主持的暑期汉文教学班。
1928年,为抗议日本人禁止台湾省人使用闽南语,连雅堂又与朋友合作,在今台北延平北路创办“雅堂书局”,只卖汉文书,不卖日文书,颇有民族气节,但效益不佳,经营惨淡,1929年结束书店经营。
或因战祸或因经济因素,连雅堂不断在海峡两岸奔波,事业无大成,经济状况也一直未能好转,可以说是穷困潦倒的书生。1933年,他又迁回上海居住。
然而,到了后半生,连雅堂埋头书房,呕心沥血,撰写《台湾通史》,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在台湾文献史的地位甚高,上溯隋朝,下至甲午,涉及近千余年之史事,凡88篇,于1921年正式出版。连雅堂也因此而成为台湾的一代名儒。台湾著名学者林衡道称赞他是“日本统治台湾51年中,台湾文化界第一人”。
连雅堂写《台湾通史》也与他父亲的影响有关。13岁时,父亲连得政买了一套《台湾府志》送给儿子,并告诉他:“你是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这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连雅堂而言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连雅堂还陆续完成《读墨十说》、《台湾赘谈》、《中国文字学上之古代社会》等书稿。
连雅堂尽管奔波海峡两岸,从事新闻与文化工作,并有巨著问世,但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大重视,因而连家在他这一辈并无显赫地位,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台湾大学教授杨云萍称为“没落地主之后”。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时,连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